專題論述 第一輯

專題論述 第一輯之十三【「佛不迷人人自迷」】(2)

2018.11.26更新

【「佛不迷人人自迷」】

 

●有生與滅即無法到達彼岸

 

      我曾經解釋過什麼叫「渡彼岸」,什麼叫「在此岸」,這個很重要,因為每一個人都會往生。很多人都希望往生時,最好能夠所有神佛大駕光臨,一道金光就把自己接上去了;一般人也都認為那個就是彼岸,借諸神佛的威力,就能引領自己到很好的地方。其實大家都錯了,經典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人們知道,此岸跟彼岸不是看經就能懂,此岸與彼岸不是拜佛就會有,祂沒有辦法借船給你,也不可能為你搭橋,到哪裡要完全靠自己來渡,不是佛來帶你渡。

 

      在「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心經開門裡,我曾對「此岸」、「彼岸」做過詳實的解釋,這裡我再重複說明:遊山玩水就是此岸與彼岸。今天我們來到山上,在山裡的一棵大樹下,我們看到樹葉在動,風在吹,影子在晃,感到很涼快,在這個同時,你發覺葉子掉下來了,這種感覺就是此岸,葉子掉下來是生與滅的帶動,影子同樣也是生與滅的帶動;當你站在這座山裡的一棵大樹下,事物帶給了你生滅的感受,這就是此岸。但若你往前一看,對面山嵐有很多樹在那兒,你卻看不到任何一棵樹在動,也看不到任何影子,更感受不到一絲涼快,那叫彼岸,因為那裡沒有生命,這叫遊山。那玩水呢?你在海邊時,當海浪一打過來,你可以感覺到它的衝擊,它的生態、它的泡沫,以及它的幻滅,這樣一來一去,有生有滅,此時你的心境就是此岸;但是當你看到的是海天一線之間,看不到海浪、泡沫,也看不到生滅,這就叫彼岸。

 

      佛學其實不難懂,難懂的是自己的心,因為存在著生與滅,也就永遠無法到達彼岸,也因為你存在著你自己,所以你用自己的身體去追一個看不到的東西,那就是佛。你認為祂會帶你走,會引領你,那是你內心對祂的一種迷戀,事實上祂根本沒有産生任何形樣讓你著迷,所以當然是人自迷。今天宗教思想的錯誤,就在「佛不迷人,人自迷」。

 

 

 

●父母親是孩子心中的佛

 

      佛的旨語很簡單,祂透過經典當中的文字意涵;透過天然災害,諸如颱風、地震等;透過人為的缺失,人性的敗壞等,祂透過很多事情做為神佛的言語,以警示世間人。有很多的父母親看子女,通常只看表象而已,因為他們只看孩子聽不聽話,十句若聽八句,表示還不錯,若聽六句就差強人意,永遠看不到孩子的內在,當然也就無從教導起,其實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親就是他的佛。父母親應該好好的將孩子帶在身邊,平日不需特別耳提面命的,只需教導自己的孩子,在每天晚上睡覺前好好的用心反省、自我檢討,想想自己一天來有沒有什麼想法錯了,若父母親從小就如此教育,相信這個孩子不但非常了解自己的缺點,也懂得修正缺點,更知道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這就是佛與人的對待關係,也是父母與子女的教育關係,只可惜大部分的父母,在意的只是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如何,或者孩子聽不聽話,有沒有跟其他不好的小孩在一起,永遠以圍堵,要求的方式,來建立彼此的關係,卻從來不知道讓自己的子女反躬自省。

 

      說到反躬自省,人與神佛的相處也是同樣的道理。祂不會因為你三步一跪、九步一拜,很虔誠的來到廟裡,就特別眷顧你,對祂而言,這根本不是祂期望的人類信仰,人類的信仰是要徹底的了解自己,當你瞭解自己時,就再也不會有敵人。要真正瞭解自己,往往需要自我徹底的反省,否則,對許多事情會開始變得很鄉愿。很多人的鄉愿往往會表現在自己的親人身上,通常我們會對自己的家族、親人網開一面,但是當你網開一面的時候,對他不但沒有幫助,卻反而戕害他。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是命好運不好,因為周遭沒有大自然的環境來幫他找到自己,反而由於很多的物質享受,讓他重複迷失自己。要找到自己本來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我們的社會卻讓他們更沒有機會去體會自己。

 

 

 

●修道在於內在氣質的培養

 

      成年人在追逐宗教思想時,心裡總懷著不同的目的與期待,期望有一天,冥冥中照顧自己的無限福氣會來到。人有時候可能會因為磁場不利而產生身體病痛,但只要不是因果對待關係所累積來的,神佛自然可以幫忙移開,使你的肉體、心靈免於承受這種戕害;但若供佛、供神的目的只是為了這樣,那寧可不要供,因為個人的思維中,不應該有所預謀。

 

      所謂「過去了無痕,現在隨緣,將來不預謀」,每一個人在追尋人生理念時,對於自己在宗教上曾經付諸的勞力與體力,永遠不要成為記憶。不要以為初一、十五、初二、十六都有拜拜,所以生意一定會好,如果這個月沒有拜,就覺得生意可能會不好;其實作生意沒什麼竅門,只有「三好一公道」這個原則:東西好、服務好、價錢合理,童叟無欺,想把生意做好,一定不困難,俗語說:「戲棚下站久的人贏!」如果每一個生意人,都心存非份之想而拜拜,那神佛到底要幫誰?!在人生的追尋過程中,神佛無言,祂藉事藉人開口,每一個人對自己的信仰,一定要能徹底的體會。

 

      信仰不是由於那尊佛像的源起,也不是因為這尊佛像靈不靈來決定,像過去台北福德坑的西來寺,佈滿了很多斷手斷腳的神像、佛像,那是因為很多人六合彩沒贏錢,於是找神像洩憤而為的,這些人的作為製造了許多罪孽,非但無法找到自己,找到快樂,也對整個社會風氣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許多人覺得個人行事不會對別人產生多大的影響力,我做我的只有自己知道,關卿何事?!其實周圍總有一些親朋好友,多少會受到不應有的感染。如果不懂得在言談舉止中好好的帶動自己的信仰,那你所談的話就叫打妄言,打妄言妄語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情。

 

      從古至今的任何經典,強調的都是要人類從信仰當中找到自己,而不是從信仰中找到耶穌、佛祖長什麼樣子。只有當你找到自己時,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安息,產生真正的力量與智慧,也才能夠破除過去的迷障,這是人生最大的愉悅,這種愉悅絕對不是皇帝的職位,或是豐厚的財富所能夠比擬的。人生這一趟路有沒有白走,不在於曾經擁有,而在於結束的那一剎那,了不了解人生的意義,知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如果一直在意這個色身,無法丟棄內心的喜怒哀樂,這一生便一點收穫都沒有。

 

      「寂然不動,不生不滅」就在告訴我們:所有的事物都不要有生滅的感覺,感情、婚姻、子女的生也好,事業、金錢的滅也可,我們都不要覺得無奈,因為每一樁事物,都是當下面對的心境與角度。人類一直在追尋人的東西,所以人越來越多,如果人類懂得去追尋境界,人就會越來越少;同樣的,若大家追求的都是平庸之物,那庸庸碌碌者就多,如果能夠獨樹一格,看事不會空執,也不起生滅之感,那就是在修道了。修道不困難,修道就在於內在氣質的培養。

 

      在宗教信仰上,如果特意樹立出指標與形象時,很容易誤入歧途,更容易受到乩童、桌頭的誘惑,而產生不應該有的決斷,所以,我們一定要以自己的自性自心為佛,佛重在洗心,佛法即是人心自性。今天我們要匡正的想法是:對於神佛的敬意,絕對不是來自於你對祂的迷戀,更不是來自於你每天虔誠的供奉,重要的是你對祂的尊重與尊敬。祂屬於一種意境,如果摻雜其他目的,而迷失自己的自性時,也非但沒有辦法渡你,連你要自渡都很困難,所以沒有誰皈依誰,只有皈依自己,皈在你找到你自己,皈在你的人心自性裡,這就是真皈依,也是宗教信仰的精神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