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迴響
不是非得等到功成名就以後,才想到要對社會作成回饋, 而是,在走過與生命交關的心路歷程後 打從心底深處,油然生起,對眾生關懷的迴向, 隨時隨地,都可以作成布施,才真正是無為而治的慈悲
多數人都覺得,應該要等到功成名就、名顯利達以後,才能對社會作成回饋,認為那是一種「義務」;其實,人是在與自己切身的生存、生命相交關時,打從心底深處,油然生起對眾生的一種迴向,才真正是---無為而治的慈悲。
從台東回來以後,剛好有機會,與我們心海家族---海巡署的總局長葉克新中將用餐小敘,同時我把這份刊物最原始的底稿與照片,讓他瀏覽一下,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於,前陣子大家可能也在電視上看到,因為他的部屬遭到別人誣陷,而導致葉中將本身職位有所變遷,不過席間一坐下來就告訴我一個好消息,其部屬遭到誣陷的案件,已經獲得不起訴處分,顯示葉中將本身根本沒有任何是非。
帶這麼多照片與文章,最主要是讓他了解到,「你的職位,和這些人的人生相比,請問: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職位與官職的變遷,絕不是一個人的終結。
當他看到文章裡提到「送水米」的過程,突然回想起小時候的故事
葉中將小時候家裡很窮,家中所用的鋁鍋,沒有破掉的,還可以用來煮湯,如果破掉了,就在上面舖個隔層,再拿來裝米。
有一天,有一個乞丐,路經他家門口,那時候還在讀小學,看到那個乞丐很可憐,立刻進屋裡打開鍋子,舀一碗米給乞丐。
這個動作,被母親看到了,母親便把他叫過來,告訴他:「你送米的行為,我非常贊成,也覺得你非常慈悲;不過,還是要記得,『那一鍋米,是我們家最後一鍋米了!』」
當時他聽完,突然之間,心裡有一種很難過的感覺:「是我『送米』錯了?還是『家裡這麼窮』錯了?」,也看到我的文章裡,提到我小時候家裡很窮,沒有米可以煮飯,我就在門口痴痴地等待著母親拿錢回家,當母親騎著腳踏車回來時,一看到母親手尾,稍微露出一點點紅色的端倪,知道那是五塊錢,突然之間感到「下一餐有希望!」,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之下,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焦距,延伸出對兒時童年的回憶,兩者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家也都知道林育樺,全省走透透,雖然坐著輪椅,但無論到那裡都一起走,平常她就在台北市各大街小巷、熱鬧有市集的地方,靠著賣輪椅上所掛著的幾個吊飾維生。
一個女孩子,一個眼睛看不到、雙腿不能走、肌肉又一直漸漸萎縮,連手機都快要不能打了,可能因為有一次在高雄的演講中,我曾提到過「送水米」的事情,她一聽到便第一個響應,回來之後,除了馬上去訂票,參加跨越十週年演講會之外,還特地的捐贈了一萬五千塊,參與「心海送水米,羅盤無距離」的活動。
此時,我深深感受到,一個靈性的成長,「金錢」在她身上的作用力,已經遞減,但是她使用金錢的方式,反而增長了「慈悲」,她把「金錢」用在「慈悲」、用在「觀念」、用在「對應」上!
這也同時讓心海家族了解到,不是非得等到很富有的時候,才想到要做「布施」,每一個人,都可以從日常生活裡面,延伸出自己內心的過程;了解到,其實隨時隨地都可以做成「布施」,這才真正是---無為而治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