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一輯
專題論述 第一輯之十一【寬嚴能適中便是好門風】(2)
2018.11.22更新【寬嚴能適中便是好門風】
●飲食習慣與家庭寬嚴度
古時候有位士大夫因為通過考試當成文官,他自認為很有學養,卻在兩次場合中吃到閉門羹,一次是當他看到一個沒讀書但身強力壯的人,就說對方不讀經書是武夫,結果武夫反過來告訴他:「武夫要精通中國五種兵器,還要把馬駕馭得很好,抵禦外侮,才有資格叫武夫:你書讀這麼久,卻連這一點都不懂!」第二次是他每次一出門都有很多車馬簇擁,小孩也都穿得漂漂亮亮的,連路都沒走過,結果當敵人打來時,他卻沒有能力跑跑不掉。現代很多父母親對自己的孩子愛之適足以害之的原因,就在於沒有務實踏本,以為房子買大一點,讓孩子過得舒服一點就行了,其實你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何況就臺灣局勢看來,如果能夠先吃苦,成長係數一定會有所不同。我們就中國整體經濟結構來觀察,現在檯面上權力最紮實的一群,哪個不是被文化大革命打到勞改,到處吃苦的!當然不是說台灣一定要發生文化大革命,個人才能有所體驗,而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懂得端正自己的觀點與思路,並心生警惕,了解自己不會因為父母親的溺愛而感到喜歡,也不會因為父母要你勞動做家事而感到厭惡,當能用同等的心情來看待兩者時,在每個階段中必然都能有所成長,這個家也才有所謂歸心似箭,因為有人才有家。
有家後就要開始考慮務實踏本,我們可以從很多立足點來看待務實踏本,工作也是其中一個過程。生命有其不同的因業果報,這是天上的合和之神在管理,祂們對於很多事情明察秋毫,所以永遠要了解「舉頭三尺有神明。」另外一界會依據我們所累積出來的福禍因果,算計我們應該活到幾歲,或增減我們的福壽;如果祂減你一點福氣,你就會延伸出某種狀況,可能是生病,碰到不好際遇或金錢被搜括,這都是人生過程中可能會碰到的事物,但如果常常遇到這種事情,就要了解福份已經少到無法抵擋我們的過錯,那時候當然要趕快增福德,做一些好事。
在家裡,父母親可以對孩子直接做成教育的就是他吃東西的習慣,很多父母很少要求孩子的飲食,總是盡量買好東西給小孩吃,還怕孩子若養得瘦會被人恥笑,其實吃得越素心情越平和。有句話說:「聽其聲而不願食其肉」,因為所有生物都有靈,這不是說吃素多清高,但起碼心裡藏著一份慈悲,若從小就培養這樣的飲食習慣,氣質必然與其他孩子不同,最大的差別就是那份沈穩。但如果每天給孩子吃麥當勞、大魚大肉,吃到最後脾氣一定不好,因為他無法消透。就像肉食類的猛暴性動物,剎那間的衝擊力都很大,例如:虎、獅、豹等。而比較溫馴、能夠走久的,如:牛、馬、山羊等,就比較沒有攻擊性,對人也不會有所危害。所以,不讓孩子吃太多肉是在為他做福德,幫他耕耘看不到的福氣,如此他的心靈必然非常祥和,思考空間也會有無形的陰德加入。飲食習慣會培養一個家庭的祥和之氣,當發覺子女開始怕挾肉,甚至只吃鍋邊肉,而且每次吃東西不會吃到飽,睡覺不會睡到足,那這個孩子就有救;能夠在食物的量上淡然,吃法清幽、吃相好看,這個家庭的寬嚴度已開始調出教養來。
一個家庭裡,不是只有孩子需要被教導,父母親本身也需要檢視自己是否身體力行,因為這是兩方面一起學習的。父母的飲食習慣是否清淡?吃東西有無節制?甚至於茶飯之問,能否和子女進行深度交談?晚餐時段其實是親子交流、教育不可多得的時間,所以聰明的妻子會偷偷的把愛炒進菜裡,為人父母者也會在茶飯之間,默默的將自己的思想讓子女瞭解引用,這才是健全的家庭。很多父母只要孩子願意吃自己煮的飯菜,就很高興了,但還是必須讓孩子在吃的同時有所學習與感覺,他才會慢慢的自知自覺,調整自己未來的方向。
●實至名歸的角色扮演
一個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切合自己的角色扮演,也就是有「自知之明」,為人父母者可以輔佐孩子對於某些裹足不前的事物產生勇氣,但孩子對於社會、工作,包括未來的婚姻家庭,或是自己的人生,一定要循循善誘,最重要的是建立他們「吃多嚼不爛」的自知之明,因為這是人的成長階梯裡最大的絆腳石。在臺灣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口愛講政治,從以前的選舉政見發表,到現在十幾台電視每天在談政治,而且好像連經濟、文化都懂,但是十個懂的找不到一個專精的。「多學少精」就是現在家庭中,父母親對於孩子成長最大的困擾,父母普遍抓不著孩子的性向,無法引領孩子成長,只看到孩子已經大學畢業,甚至唸到碩士、博士了,但回臺灣卻找不到工作,原因就在於他懂的大家都懂,若專業上沒有再精進,也只不過是可以被任用的眾人中的一個,因為他沒有衍生出別人沒有的特質與觀點,也沒有用自己的智慧配合自己的學能,這就是最大的弊端。
一件事值得做就把它做好,「心海羅盤」的演講現場會讓人感覺體制很大,因為聽演講的那麼多人,光是外面的義工就有一兩百位,但真正操盤運作過程的就只有我一個頭腦,因此只要大家配合著分工就能夠做事情了,而那一個執行整體相互應和的頭腦,就是領導統禦,它能無窮盡發揮,因為我們學有專精,不是隨便做,而且所講的都能夠切入現代人的生活。為人父母者對於子女教育也要如是以觀,不要要求他什麼都學,而是讓他學自己喜歡學的,而且能真正有所發揮的,等他學成後,再將「心海羅盤」的哲學觀、智慧觀切入他的事業,那就是真的萬流歸宗,這是非常明確的教育指標。
整個家庭結構不是只用薪水來養,一定要靠家庭成員的實力去養,以專業而言,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精」,當孩子知道如何拿捏時,就代表他已經成年了。成年孩子最大的責任就是為人父母,身分證的父母欄寫上自己的名字,不是隨便叫一叫而已,而是要將父母的角色做到實至名歸,當然不一定要功業彪炳以庇蔭子孫,但最基本的是做為他們永遠的好榜樣,如此才稱得上為人父母。這個父母是受人景仰的,整個世代傳下去可能有幾千人,這個相傳的脈絡,可以追溯到祖先曾有的輝煌,以及為人處世的一種堅持,所以是實至名歸。
●勤勉向學為最大財富
更大的實至名歸是有幸廣澤被於所有百姓,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耶穌基督、天主、阿拉真主、或是道家的原始天尊,都是典型代表。祂們的父母所留下的不一定是顯赫的名聲或錢財,但他們留下了精神與教育方式,讓後代子孫知道如何學習,並跟隨其腳步。所以父母真正值得遺留的不是錢,而是道德與恩情,恩重如山就是這樣來的;父母對孩子恩重如山是因為其身後精神讓後世永遠留念,而不是留下多少錢財與事業。所以「不為兒孫買良田」,一貧如洗的走了,還是備受尊重,因為做人的骨幹對了,也就是「不爭一時,要睜千秋」。
當父母的人在爭千秋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在還未為人父母之前就有機緣學習,就如同很多聽「心海羅盤」的年輕人,現在就已踏上了好地步,也就是一個家庭不可或缺的書香好傳家。「書香好傳家」就是不怕讀書,對於一切可以聽的、讀的,可以增長智慧的知識與見解都趨之若鶩。所以為人父母的一定要養成習慣,讓孩子看到你的勤勉於學。有一位在德商公司做了二、三十年祕書的觀眾朋友寫信告訴我:她隨時都會聽我的錄音帶,包括做家事、炒菜時,無形中也影響了家中的小孩,現在她的子女都會自己拿來聽,這就是一種風氣。勤勉向學是一個家庭的財富,它會讓人對知識的攝取永遠感到不足,因此隨時都會探討自己人生經營的對與錯,這也是現代人應該要做的事情。若果只是上下班或是做事業,也要能影響周圍的人,這樣子門風才會好,門風就是我們先前所提的:歸心似箭、實至名歸、務本踏實。
提了這麼多,我一直沒有提到「錢」字,只有提到實踐的能力,以及寬嚴能適中的觀點。為人父母者若能養成孩子在看待你的時候不敢苟且,關注的眼神中流露敬慕之意,並知道尊崇自己的父母親,那麼你經營的家庭便成功了。孩子會回來,是因為這個家凝聚了一股祥和之氣與智慧,並充滿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對應。就像我的演講現場,就算是上千人坐著,一根針掉下來也會聽到聲音,這表示每一位聽眾都盡心盡力在充填和灌溉善知識,也就瀰漫著一股祥和之氣。你是否希望自己的家庭也充滿這種氣息?勤勉向學就是最好的方法,一旦學到勉勵向學,就懂得慈悲喜捨做好事,如此心腸必然會感覺到一股熱流。一個人倘使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就叫腸冷,代表這個人根本不是真的在修,而是修一個表象,真正的修持到最後要感到古道熱腸,對很多事情內遠捨從來不落人後。
「寬嚴能適中,便是好門風」這個專題,可以讓大家從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精進去感觸,而它的效果也會慢慢的浮現檯面,讓許多人覺得教育並不是件困難的事,因為它與錢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與每一個人的根基、功德和福氣有關,尤其與因業果報關係更密切。希望各位這輩子聽到這些方法時,可以從上述所談的角度立足,人生便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