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一輯
專題論述 第一輯之十一【寬嚴能適中便是好門風】(1)
2018.11.21更新【寬嚴能適中便是好門風】
現代年輕人結婚太草率,根本不知為人父母之道就結婚,所以孩子生出來未能受到良好的照顧和教育,很多人就這樣無緣無故被犧牲了。記得有一次遇到一位忠實的觀眾朋友帶著兩個女兒一道出來用餐,其中一個女兒近日即將結婚,他就問我:「教授,我這個女兒今年五月份結婚,什麼時候生小孩比較好?」我告訴他:生小孩不是必經的過程,必須大人的思想與見解達到一種程度,並且有自信教好小孩,才可以考慮生育。但是一般人往往太草率看待婚姻,二十幾歲就結婚的大有人在,其後孩子一個接著一個出來,就現在經濟社會背景而言,擔負著三個孩子出外討生活,那種焦慮及承擔絕對不是一般人可以領受得到的。
●業緣離不開因果循環的法則
每個人生出來時都有業緣,也就是「不是冤家不聚頭,無事不成夫妻。」在夫妻七要事裡我一再闡明:這個社會人這麼多,修行好的一定少,相對修行不好的自然多,否則早就迴返西方極樂,不在這個地方當人了。很多人從小就處在悲淒的情景中,長大之後觸礁碰到不好的事物,也不敢面對自己上輩子可能修得不好的事實,所以這輩子過得相當辛苦,主要就在於缺乏自我督促,以及要求自己改弦易轍的心態,於是生命就好像濾網一樣,髒污一層層的附著。我常常強調:不要抱怨自己現在的婚姻是否幸福,孩子是否得體好教,這都不是當下用懊悔可以補救的事物,只有瞭解切入的角度,人生規劃才會展現一線曙光。
在現代社會中,少有家庭成員出外工作,下班後會想立刻回家和家人團聚,歸心似箭四個字似乎只有在廣告中才看得到。當一個家庭的成員間彼此是用這種態度在對待時,這個家庭絕對沒有向心力,彼此間自然充滿疏離感。過去歷史中,只有在王朝爭位時才可能出現弟弟殺哥哥的情事,但在現代家庭中,逆倫弒父、弒母的新聞卻是司空見慣的,要不就是當父親的不知道怎麼扮演自己的角色,一旦工作沒有著落,看到孩子不聽話、吵鬧,就找孩子出氣,受虐兒的新聞每天都有!許多男人因為在職場中無法被肯定,覺得缺乏成就,其生活情趣及養家活口的意志力,便慢慢的削弱。
現實生活中缺乏歸屬感的人際對待問題,也明顯的發生在婆媳關係,有很多忠實的觀眾朋友就曾為此問題來信。她們普遍為婆婆不能理解她們的生活方式而困擾,甚至還有一位媳婦因為嫁妝太少,以致於嫁過去之後無法被婆婆肯定,甚而倍受揶揄;究其原因,上一代人對生存過程非常草率看待,為了個人必須的經濟,除了在農村種田,在小都會區做小生意外,其他時間就全給了八點檔連續劇,所以婆媳對應問題也就慢慢產生。現代社會經濟文明,教育水平提高,還是有能含辛茹苦為家庭奉獻的女子,但是她們心中的沮喪,也會讓她們對家庭産生不同程度的疏離,如果又有了小孩,看著孩子無辜可憐的模樣,心中必定存有割捨不得的難堪與顧慮,這就是「無事不成夫妻」的業緣。
業緣離不開因業果報,因果循環的法則,這些身為人婦的女性,到底要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存在的心性呢?大家都不是第一次來當人,但很少有人能勇於認錯、承擔責任,所以錯誤一直傳到今天,就表現在很多人的臉孔、走路姿勢,甚至於四肢是否健全上,這些都是業緣。然而,遇事能否當機立斷、挺身而出,端視個人的智慧,智慧則來自於對事情的認知角度與態度的學習。所謂好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扮演輔佐的角色,而不是寵溺小孩,讓他們變得懦弱,這都不是明心見性的方法。
為人媳婦的應該告訴婆婆,婆媳問題是翻滾不完的,要跟一個人在一個飯桌上捧著同一碗飯吃,就知道過去的業障可能已累積了好幾十萬年了,這種業緣所衍生出來的力道很強,所以彼此一定要明心見性的告訴彼此不能再錯下去了。很多臺灣婦女因為不了解做人真正的宗旨,因而在問題中翻滾不敢告訴對方,只好每天面臨一樣的事情,這就是現世人的悲哀。其實只要妳能奮發努力,用智慧與見解和婆婆溝通,讓她知道許多的前世因果,以及做人的方法,就不會有所糾纏不清,這都是妳這一輩子能夠做到的,藉此也能化解自己過去所形成的冤親債主,舵開始了解做人的中庸道理。這裡並不是要妳興起家庭革命,而是就事以理來疏導婆婆,妳之所以有能力疏導,是因為妳曾積了陰德。否則,當婆媳對應產生衝擊力時,必定衍生出妳與先生及子女之間的摩擦,這個家庭的成員也就不會有歸心似箭的向心力,因為大家都沒有惺惺相惜,只是互相應付,也就容易逐漸產生落寞感。
●務實踏本為最好的家庭教育
很多人不懂得孝順,只會等母親節時才表示一點孝心,其實孝順母親的方法就在於慢慢扭轉母親根深蒂固好幾輩子的觀點,更孝順的是當母親往生時,不會感到悲痛,反而祝福她不要再回到人世間當人,所以日常生活中對父母親最大的報答就是行事端正、觀念良善,並推己及人於整個社會,如此跟你一起吃飯的人,便能接受到你嶄新的思路與道德觀,家庭自然和樂,沒有爭戰,這就是好家庭。聽「心海羅盤」就是自我修行、修智慧的一種方式,我所講的言語基調,目地就在於讓大家了解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而能看待自己整體的人生觀。我出社會做事已四十幾年,四十年來母親每次來電第一句話就是:「你什麼時候買房子?」我回答她:「我不是出世來買房子,而是來工作的。」到今天她已相信我是出世來工作的,所以就不再提買房子的事,這就是潛移默化。母親是日本時代的婦女,連標點符號都不認識,但今天她也能在電視機前聽我演講,而且感受良多,這就是一種孝,但我絕對不會順從她對我的要求,因為我有理由說不。對父母親的孝,來自於個人人格的建立,對整個社會的交代,及對國家、民族更高瞻遠矚的期待,如果是順就要順於立足的角度合理,人生的架構得當,這就是寬嚴能適中。一個家庭的成員沒有歸心似箭的感受,追根究底就是智慧不夠;人一定得靠智慧解決問題,智慧的提昇則有賴見解與看法的突破。當家裡有一條心,就會越來越蓬勃。
一個家庭最好的教育就是務實踏本,財富不過是整個宇宙的過手之財,並不會永遠留存,要不然就不會流有「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務實踏本,寬嚴能適中是一個家庭向心力的主要關鍵,而親身灑掃每個地方的灰塵,就是務實踏本的開始,如果小孩看到父母做這些事,自然會從這個地方開始學習。我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煮飯劈柴,高中時也靠自己半工半讀,一直到現在,大樓管理員還常常看我穿著短褲抹地,我將這份情操樹立在做事上,在臺上我是一個傳播善知識的演講者,但下臺後我和大家一樣平凡的過日子,我的小孩看見我務實踏本在做這種工作,也就不會養尊處優,而顯得虛榮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