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今 第二輯

談古論今 第二輯之十二 【人斑在内虎斑在外】

2019.05.06更新

【人斑在内虎斑在外】

 

        老虎之所以漂亮豔麗、光鮮耀眼,就在於牠有一身黑黃紋路相間的皮毛;「人斑」則是指一個人深度的內涵,蘊育在本身思維當中,訴諸於語言文章等,有節奏及系統的方式傳頌出來,亦代表一個人的見解、看法、觀點,及其文筆文采。由「人斑在內,虎斑在外」瞭解到有些人注重外在型式,有些人視內在涵養素質與歷練。

 

        八十四年大學聯考作文試題「榮與辱」,據報載,大部份考生將李總統訪美成功題材,隱喻榮耀的象徵,鮮少以個人的見地及思考模式來體認,此點也反應出台灣年輕人,寫文章的筆觸見解潤澀匱乏,深入程度遼闊不足,尤其對人生觀的看法,往往將表象當成一種榮耀,歌功頌德的事情視爲第一,以爲每次競爭的結果才是榮耀與否的關鍵,從來沒有將人生洗練視爲珍寶,重新判斷或修飾自己的價值觀,進而發揮最大潛能,完成利人利己又榮神的事情。這不知是目前教育方向錯誤呢?還是社會趨勢使然。

 

        寫作詩文的方法有「起、承、轉、合」四種角度來連貫全篇的結構,起頭對事物詮釋因果關係,可以用不同角度切入主題,再承接相關事情,引述某種觀念感想,進而轉折出個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最後綜合所有說法做一個總結。所以,「起、承、轉、合」構成文章最基本的概念。文章有起承轉合,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從開始的啓端進入學習階段,依照社會制度,承襲所有規範,慢慢學習成長,接著由於性向不同、發現興趣專長,轉進自己所選擇的工作領域並建立家園,最後才有人生結局。以這些看法來談,從文章寫法到人生的起承轉合,如果人生起承轉合經驗比較豐富的人,其文采內容一定較有深度,能夠引用過去親身經歷的事實,描繪出自己對人生的體認看法和價值觀。所以,起承轉合也是人生的無字天書。

 

        過去十年的面談業務,經歷一萬六千名會員不同的案例及困難,發現多數人的問題大同小異,其實都是小事情,只是拿捏尺度將自己看得太重要,無法做適當的舒解,以致於鑽入死胡同、困頓難行。所謂「無字天書」就是在體認人生多元的困難後,提醒自己殷鑑不遠千萬不可重蹈覆轍,並從中蘊育出自己的見解,形成一套思想來解決人的疑惑痛苦。西諺曾云:「沒有坐過偉大導師膝前,不知道什麼是教育」,然而一般人認爲的教育層次,只是所謂的課業而已,除此之外並沒有深入,用眼目所及之處學習該學的地方,易經載道:「易道廣大百姓日用而不知」,從食衣住行娛樂當中,深知處處留心皆學問,在日常生存面裡揣度生活的涵意,繼而引出具特質性觀感,做爲待人處世的依據。

 

        人之所以會痛苦,就是因爲沒有多元化的思想,平時思考模式單純僵化,慾望卻又細如亂麻。也唯有接受多方的見解開導,釐出與過去不同的思緒,才能卻除煩惱。但是知識並不只靠讀書得來,書只是珍藏著作者對某些事物的見識,或專業的知識,眞正的學問還是需要自己開悟體認,所凝聚而成的涵養,這叫「石中隱玉」,人要發現智慧並不容易,而耐磨是必備條件,就如被包容在石頭中的玉,必須經過磨工與時間的洗鍊,去蕪存菁後,方脫穎而出,展現罕覯美玉的本質。這段試煉蛻變的過程必然涉獵廣泛,連天地皆可爲導師,或從工作中及金錢的支使、與人相處對待等,到處遍佈值得啓迪的知識,經由生活歷練形成個人價值觀的判斷,如此之后,處世態度就能衍生出既專屬且具有特質、而能放諸四海皆準的思想了!

 

        我的著作「生活禪」和「禪語雋論」兩本書內容,就是以不同於常人的觀點來審度事情,希望心中有困難的朋友閱讀後,能恍然大悟原來過去所研習的知識,僅止於爲了應付學業,並沒有開啓學問的門鑰,無怪乎碰到難題後,不知道如何拿捏掙脫開來,究其原委,才發現原來所學的知識與衆皆同,毫無特殊之處,當然承受痛苦的原因與解決痛苦的方法,雖衆人也必一致。人在涉獵知的領域中,屬於知識、見識、膽識、及智慧,有其涇渭分明、層次深淺的差別性,譬如在地圖上能明確指出各國國度位居何處,或報章雜誌上通盤性的見聞,這統稱爲知識;而針對目前兩岸關係、及大陸政策趨勢的瞭解程度,以及因應之道,則爲見識;如何降尊求融平息國內六月政爭,使百姓免於憂患,繼之促進族群融合,不計政治名利,甘冒基本教義支持群衆的離心離德,而不畏大和解之促成,此之謂膽識;而當功成名就位權重一方時,能不棧念職位而急流勇退者,吾等奉之爲智慧。

 

        人生作學問,離不開上述階段與層次,但從大學聯考作文題目,考生所發揮的角度,不難看出價值觀的端倪,所能論述者皆著重在表相的榮耀,如獲得諾貝爾奬,膺選傑出青年、或名列十大首富,諸如此等…,都屬有形而又外在的成就,而能使目前學子深入自己思想內在,將人心自性、智慧、觀點藉不同層次角度展現出來,必須要有相當的火候!可惜目前國內教育單位並不重視這方面的啓發引導,實乃令人遺憾之至!

 

        再談讀書不離開三步曲:

(一)必須的。(二)有用的。(三)裝飾的。何謂「必須的」?即人對生命價值觀的判斷,生而爲人,不論在什麼階段所扮演的角色,必須具備的基本常識,書中不見得有記載,而須藉由生活點滴累積成處世人生觀,從不斷歷練中讀出深度智慧,此時,不論識字或白丁,都能讀到「必須的」書:第二種「有用的」屬於爲謀生而具備之專長,人類由研習之本質學能與社會相處,取得必備的物質而生存,或藉由勞務交換取得價金來供養家人,這種必要屬於事務性、職業性,不論是技術、科學、或專門學術,都是屬於有用的謀生工具;最後所讀是「裝飾的」,多數人迷戀裝飾型文憑,選舉時,候選人恥於學歷不高,千方百計弄張短期能率大學文憑,或大學碩士進修班之名義,厚顏無恥的登錄在選舉公報,象徵也曾有過留洋的經歷。無怪乎,政客充填於台灣的政治舞台。

 

        把一張裝飾用的文憑,當成讀書的首要,爲求生存,将有用的擺在第二順位,爲人處世生活觀念必須讀的卻墊後,因爲名片印上許多頭銜或傲人學歷,活著才不失顏面,但不知曾否聽過這句醒世名言「四十歲以後,名片還印有頭銜,應該對自己負責」,再者,由於台灣教育普及,許多中生代皆有高學歷,當那張文憑掛在牆上引以爲傲時,可曾回頭一盼,夫妻關係、子女教養,是否具有同等水平。在求知的這段旅程,許多人著重在「知」識,而忽略「智」識,因爲無法設定正確方向,而通常裝飾用的景、事、物、語,皆如琉璃光鮮耀眼,甚而使人迷眩,但卻無法阻止凡人死命的追逐,在前仆後繼中,總會有人得手,而眞正想去品味它的內涵時,才發覺索然無味,更一無是處!人生想要成長,得注重頭皮下智慧的蘊釀,別在意頭皮上皺紋的變化,如能有此認知,「人斑在內」就離今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