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十二輯
專題論述 第十二輯之七【高學歷引人走下坡】(1)
2022.04.21更新【高學歷引人走下坡】
我在社會上工作二十年來,總是踏踏實實的,從來沒有一天荒怠過,「夙夜匪懈」的情操本是每個人對自己的期待,當擁有了許多之後,要讓它居高不墜、維持一定的水平,必然需要有很大的智慧和能耐,因為四時都有循環,登高的東西一定有它回返的角度。本專題的意涵乃希望大家在自我人生的耕耘上,不管是經營事業的角度,或者做事的情操和看法,不盡然要要求自己做到「第一」,但絕對得要求自己能夠做到「唯一」,能做到「唯一」,就會呈現不同的局面。
■理解心靈修持的戒定慧
時下教育普及,這與早期農業社會完全不同,時下父母努力栽培兒女,目的不外乎希望孩子能夠多讀一點書,日後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但事實上,每年、每學期都有人讀第一名;聯考制度中,每年也都有人考上榜首、狀元;加上社會上對於人才的持續培訓,因此能考上第一名幾乎是很平常的事。「第一」代表一個人對於特定專門學術、技術,有他獨領風騷或先天異稟的地方;可是能做到「唯一」,就代表著一個人有他獨具的特色,這個特色是歷久不衰的。這就像對消費有著濃厚興趣的人,之所以喜歡上精品店買名牌,乃因他們將名牌當成人生成就的一種比襯,一旦事業有成、錢財賺取豐厚時,除了開最名貴的轎車、住最好地段的房子,在衣著上當然也要取得名牌才算相稱,這些名牌就象徵人生成功的極限。問題是很多人以金錢換取了榮譽感,拼命地追求名牌享受,卻鮮少有人理解到最重要的觀點是:不一定要成為「第一」,但務必要明白自己一定能成為「唯一」,而且我們根本無須追求所謂的名牌,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名牌。
有時候我們如果不去注意一個人講話,可能會難以了解對方是否潛力無窮;但一個人如果總是言不經意的在唇齒之間吞吐出炫耀的話語,也就表露出這個人的人生志向不過爾爾。朋友相聚時,如果有人坐下來總是有意無意的告訴你:「你知道嗎?我父親以前是立法委員,還當過某某官、做過某個了不起的大事業……」藉此想要彰顯自己的家世背景;或者偶爾喜歡強調自己是哈佛或某知名大學畢業,現在擔任如律師、醫生等職務,以為這就是他這輩子可以揚眉吐氣的地方,那麼其人生最高極限也不過到此為止,根本無法發揮更高遠的境界。以我個人為例,有朋友認識我兩、三年了,卻無所知悉我的家世背景,甚至連我哥哥和他同樣在政界服務,他也不知道,因為我從來不提任何字眼,這讓他相當有感觸。重點就在於我忠於原味,既然我一直將自己設定成一個品牌,又何必多此一舉要求其他品牌在我身上陪襯,才代表希望無窮、背景良好、能夠多所發揮,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觀念。
很多人無法理解「唯一」和「第一」的分別,往往一窩蜂的跟著大家一起去追逐,如果有幸能拔得頭籌,便代表自己在某一領域中獨領風騷,這就像讀書如果拿到第一名,就自以為很偉大,但在其他領域或者心靈修持上的「戒、定、慧」卻一竅不通。讀書不是罪過,讀書只是在一個「戒」的界面--「戒」在每個人在這個年歲裡會有的動作,也就是戒掉自己所萌生、不該有的貪嗔癡慢疑的習性。貪嗔癡慢疑並不是成年人的專利,有人從兩歲起,有人從三歲、四歲、五歲,最慢到六歲起便開始上運,只要一上運就會貪嗔癡慢疑。過去農業社會以務農來「戒」,讓人每天在農田耕作中戒掉自己的貪嗔癡慢疑;現代文明社會則用讀書來「戒」,莘莘學子齊聚一堂,在一定範圍、沒有外界的沾染下,用彼此間的交誼來戒掉自己不該有的習性。然而,貪嗔癡慢疑一樣會衍生,所以書的讀法應該戒在能夠收心,如此就會有悟性,由於能夠聽懂老師教的「因為、所以;如此、以致於」,也就能漸漸開悟出邏輯觀,如此出社會後才能夠面面觀、處處留心皆學問,這種帶動都是漸進、有脈絡可循的。而後,有人或許對某學科有興趣,就專攻那一方面,競爭下一定有人獨佔鰲頭,但出類拔萃也僅止於在這方面的性向比較明顯,並不代表人生當中所有一切都能收放自如;又像有些人在就學時期順利升學一路讀上碩士、博士,但這只不過說明他讀書的時間比別人長而已。所謂萬流歸宗,如果自己懂得研磨時,就無須靠一定的軌跡來尋找、取得所謂的學術地位,才能出類拔萃;相反的,還能靠自己紮實的引發一種磅礡的氣勢及思想格局,在這樣的學養中,才有資格做為一個能夠觸類旁通、自成一體思想的學者。
■天下書籍萬般抄
一個人若只拼命於體制內學識的有餘或不足而照抄,抄來用唸的、用背的,甚至發講義,那又何必呢?讀書讀到了一個階段,自然會因為不同層級的要求而有專攻領域的區隔,至於畢業也只能說是通過某一個區段而已,但那個通過對人生並無太大意義。就像「心海羅盤」的觀眾並沒有因年齡層、教育程度而有任何分別,當中有小孩、上了年紀的長輩,也有很多不識字的人,但是當他們聆聽善知識時都同樣感受到其中道理,這些都和背景無關,也不是非得端著學歷貼在臉上才能理解。今天我們犯的最大錯誤就是許多人拼命地讀著大家一窩蜂在讀的書,認為這樣才能取得可靠的飯碗,但問題在於並不是只有你這一張文憑而已。根據統計,臺灣每年約可以培養出五千個醫生、兩千個律師,甚至有人考上了建築師卻沒有工地可以蓋,專門職業技術人才的快速增長以及整體經濟環境的變遷,在在讓人發覺到自己一生的抱負實在與現實相距太遠了。這全因大家不曾實際瞭解一個人真正的才能來自於「唯一」的品味,也就是一開始即設定自己是唯一的品牌;放眼望去,幾乎每一個人都成為跟著時代洪流一起翻滾的細沙,卻很少看到哪一顆細沙突然間覺醒,明白自己不該隨波逐流。如此走到最後,才發現就業職場裡可能有的機會,都和自己所學不相關,於是許多人捧著碩士、博士的資格,競相投考公家機關的職位,甚至一堆人揹著沙包賽跑只為了三餐飯飽,雖然這只是一則社會新聞,卻也使得許多人開始懷疑自己過去的科系是否選錯了?其實沒有誰錯,錯的是觀念,是我們不懂得要求變通自己,不懂得忠於自己的品味,忠於品味就是忠於自己的原味。
讀書只是在學習環境中激發人繼續深造的興趣,但一旦進入社會以後,所有的工作環境就好像我們剛出生來到這個世界時一樣,所有一切對我們而言都是陌生的,沒有一樣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因此每一個過程都是學習,根本沒有理由挑剔或者恃才傲物。倘若有人仗著自己的學歷高,就可能很快的被社會洪流捲走、難以生存,「天時不待人,也不趕人」,若在這段時間裡引發不出智慧,勢必就得接受社會淘汰的現實。現實環境的確是存在的,每一個人都要禁得起考驗,不管是工作的洗鍊、六親之內的人情世故、自我修養的課題等都會在同樣時間裡一次出現,談感情是這時,談事業、就只是這時,與父母親的對待關係有無隔閡也在這時……。或許有人認為自己的學歷已經很高了,人生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但沒有問題的只是讀書的那個學科而已,社會上還有太多學科是我們很陌生、沒有讀過的,但少有人做只是想。眼目所及,年齡層在二十五歲到三十歲之間的人已經成為心海羅盤的主流聽眾,這些年輕世代心裡多少會感受到一股壓力,可能是求職過程不順遂或職場當中不如意而心有戚戚焉,甚至認為自己的運氣不好、科祿權沒有配合、貴人也沒有出現,才會在工作、求職上不斷的產生難題,其實問題的真正原因在於大家都受限於自己的學歷,也就無法屈就於眼前的環境。
■把自己當成唯一的品牌
曾經,中部某大學MBA研究所的師生想要經由「MBA銷售法則」的角度來研究「心海羅盤」的運作方式,結果他們發覺我們這個團體很特別,既沒有門面,也沒有銷售人員,廣告卻一支支出來,而且放諸四海皆準,他們非常納悶:「心海羅盤」到底是憑藉著什麼樣的手法,而能做到所有行銷人都沒有做過的事?這個問題無論他們如何從外探詢,畢竟是隔靴搔癢、抓不到痛處,於是我親自打電話告訴他們:關鍵在於學歷高低與一個人的做事能力不相關。二十年前,我從事這個工作初始,既沒有任何家世背景也沒有財力,我只有一個理念--務必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品牌,也就是「唯一」,因為有這個「唯一」,往前走的路途才會寬廣。我同時考慮到未來的社會趨勢將使得人們都往金錢堆裡轉,而且一定從貪嗔癡慢疑一直轉到所有的酸甜苦辣鹹。生存界面到了一定的時空,每一個人吃也吃過了、用也用過了、賠也賠光了,最後只多了全身的贅肉及煩惱、鬱卒、痛苦,其他所剩無幾,這時人生沒有意義的感受必然會油然而生。在農業社會時,人的問題較少,頂多是婆媳、妯娌之間的對待關係而已,但資訊翻滾、視訊發達之後,人的問題便一一浮現,人多是非就多,早在七十年代我就深刻感受到「這個世界人的問題比人還多」的問題,因而矢志創立了「多元文化思想導引」,這份志業綜合了中國佛、道、儒等哲學來帶動、導引所有人的思想,好讓他們朝人生的不同方向翻耕,進而得以明心見性。一開始我的工作就是這樣設定,從諮詢面談開始而後慢慢的修正,因為我的目標設定不在於賺錢,過程中也就少了迷惑,自然能愈做愈美。七十年代,臺灣經濟剛好由未開發走向已開發國家,商業行為的蓬勃使得很多人汲汲營營的往房地產、股票投資,當時正值壯年的人有誰不想賺錢?但心思一挪移到賺錢上,就會失掉做人的原味,因此我依然堅持做我該做的事情,結果十年下來,我總共談了一萬八千個案例,因為看過許多人印證過很多事,而使得我對宇宙之間的諸多循環瞭若指掌,我堅持的就是敢於屈就。
反觀時下擁有高學歷的諸多年輕人,少有人敢於屈就,當MBA研究所的師生集體研究我的行銷手法時,可曾知道我發的是什麼願?做的又是什麼事?除了大家所知道的「傳播善知識」以引出大家的明心見性外,「心海家族」聽講、買作品所支付的每一分錢,也同時鋪陳了很多不同的功德事,包括印刷廠、包裝廠、拷貝廠的員工,以及電視台的製作部門、攝影、剪接人員等所有人領的一份薪水;當然也包括很多經濟拮据、只能靠著收看電視聆聽善知識的人,諸此種種都得靠著你們的錢財來支付,而你們的曾經付出、傾囊相助就是一份功德。這些錢財的進出著實建立了良性循環,讓大家得以雨露均霑,所有的出發點都出自於唯一、忠於原味。當一個人發覺自己的事業已經天地人合一、人神共賞了,怎麼會做不起來?這時根本不需要發明什麼行銷手法。甚至,歷來所有廣告片中的旁白也句句出自我的原音,這與學歷又有什麼關係?我既沒有學過廣告學,也不是廣播系畢業,更沒有學過包裝設計、拷貝、錄音,但我為什麼能做?因為我忘掉學歷,不讓學歷束縛我,我從來不會因此說:「這個我從來沒有學過,怎麼會?」或者「我已學有專長,為什麼要屈就那個工作?」腰桿從來是自己挺、自己支撐。我在看待自己學歷的過程中,不曾有過扭曲,那個過程只會讓我戒掉貪嗔癡慢疑而已,我絕對堅持在人生的洗煉當中,要做到「唯一」而不是「第一」,這時自然會漸漸的發掘過去被隱藏的實力和氣質。
■學問無涯 專長重要
可惜,現在有許多人「抓著怕捏死,放開又怕飛走」,想把握眼前的工作,又怕日後會默默無聞、沒有成就;想放掉原來所學、另謀他職,又怕自己不懂、做不好,就此充斥著一堆顧慮。本基金會裡就有一個很優秀的職員兼義工,過去讀的是護校,後來也考上執照當了護士,但是聽了「心海羅盤」以後,她毅然決然放下五年的護士生涯,轉而到本基金會擔任執行祕書。來了之後,她發現過去擔任護士時救的是一個人的身體,但現在可以救的人更多,因為現在救的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兩者融會貫通之後,才知道學問無涯。可惜現代社會卻因為文憑觀念、教育制度而使得許多人趨炎附勢,以為一定要弄到一張高學歷的畢業證書才能取得生存權,沒想到卻因此忽略了更多,事實上,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專長或是應有的特色,在社會才真的難以立足。
在「心海網站」的專題討論區中有一則很熱門的話題,內容是有關在英國舉辨的V8攝影比賽,經過評審一致評選為第一名的作品內容為:一個鐵道的扳手工人,有天早上例行性的用扳手去換鐵道時,一輛疾行的列車正從右邊駛來,當他準備換鐵道時,沒想到左邊突然間也來了一輛火車,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這下他必得在最快的時間內換好鐵道。但當他回頭一看時,沒想到他的兒子居然在鐵道上行走,這種狀況讓他心急如焚,如果要救兒子,兩輛列車絕對會相撞;若不救,就會眼看著兒子被火車撞死,在千鈞一髮之際,他決定一邊換扳手,一邊救自己的兒子--當場他喊了「臥倒!」兩個字,結果火車順利交錯而過,他的兒子也在火車過去之後站了起來。事後當攝影記者問他在剎那間做這個抉擇時,心裡的感受為何?他說:「那時已經無法再感受什麼了,我只能用兒子唯一的專長『臥倒』…」,原來這名鐵道工人經常和兒子玩「官兵捉強盜」的遊戲,重點是他的兒子天生智障,什麼都不會、也不會思考,只聽得懂「臥倒」兩個字,這名父親告訴他的兒子:「孩子,你在社會上一定要有一個專長或是特殊點,才能夠生存。」這個兒子的專長和特殊點就是「臥倒」,因為「臥倒」,他才躲過了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