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十一輯

專題論述 第十一輯之四【東方不知西方苦】

2022.01.10更新

【東方不知西方苦】

 

 

我曾經在生活禪裡寫了一篇短文,題目為:《大理石的佛像與地板》,內容大抵如下:有塊大理石被雕刻成供在供桌上的佛像,另一塊則被製成方方正正的地板。有一天躺在地板上的大理石向被供養的佛像大理石抱怨:「我們同樣都是大理石的材質,也在相同的時間被搬進來,為什麼你就高高在上的受人供奉?我的臉卻每天迎著人家的腳板讓人踩,差別到底在哪裡?」這時佛桌上的大理石說話了:「雖然我們同是大理石的材質,但是你進來時只經過四道平整的分割手術,切一切就擺在地上;我進來時則被整塊的敲、打、鑽、磨,弄得滿身傷痕,而且經過長久、反覆的考驗,才能在這裡讓大家供奉,即便是相同的材質,歷經痛苦的程度卻是不一樣的。但是你也不要氣餒,若不是你躺在這個地板上,又怎會有我坐在供桌上的份?」這則寓言所延伸的意涵可供大家做為借鏡。在社會整體結構下,一般人都以人的角度來觀看所有事物,因為觸眼所及皆是實景實物,難免會產生比照的心態,希望藉此取得個人內在心田的平衡。這種比較心態小至於兒提時代左鄰右舍的家境比較;大至於鄰里鄉鎮間的貧窮、富有評比;甚至單單台灣本島都要區分北、南、東、西。每個人的生存條件與生存水平的確看得見、比得到,在此情況下,貧富之間的差距很容易區分出來,「同樣懷胎十月出生,為什麼他的生活就比較美滿?為何我跟他相差那麼多?」許多人將大部分的時間、心思都用在比較上,心裡難免產生齷齪感,資訊愈發達,這種情況愈明顯。當一個人看待每件事情都無法見真章時,價值觀就會變味,觀事角度自然也無法清楚明白。

 

 

 

■問題根源存乎一心

 

 

過去,有許多富有的台灣人因對台灣政治環境的憂慮,或者感覺不到共同努力的目標而移民美國,然而,當他們真正在異國的社會生活時,多半都會懊悔不已。尤其是那些從小就被帶出國的小孩,他們在學校已經被國外語言與當地文化同化了,回到家裡對於祖國的母語必然會產生失落與距離感。何況早期移民美國的那些族群,在當時根本不可能考慮到中國大陸日後會興盛,更沒想到台灣在經過退出聯合國及中美建交的情況下還能穩定政治局勢,帶來經濟的蓬勃發展。再者,美金相對於台幣的貶值,更造成這些人陷入財也失、人也失的困境,這時他們必然會懷疑自己當時對棲身之所的選擇是錯誤的,因為損失的不只是錢財,甚而也可能喪失了下一代在自己的土地落地生根的機會,因為機會已經不再了!這些人當時就是以「比較」的切入點來選擇人生前程的落足站,沒想到那時急欲離開的環境,在多年之後,已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語。「黃河都有澄清日,人豈可無得運時?」中國大陸也會在不同的時間產生它的興盛,因為它得到時間也得到運氣,依據中國大陸的地理來看,六十年一甲子的輪迴會映照在很多地方做成寫實,有些地運一走三十年,有些地運一走就是六十年,中國大陸剛好走在三十年的更替,因而顯像出她的變化。三十年一走完,可能還有九十年或六十年的大運都說不定。看待事物的角度並非來自於日後是否有舞台可走,重要的是當移民者讓自己的下一代投身在異國環境,卻缺乏整體的配套思想,以及非同文同語的社會模擬,於是格格不入的種族文化,加上非同文同種的性格,就只能看到另一個西方社會。這樣一來,非但無法保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還不自覺的學著別人不好的特性--計較、自私、功利、現實、分別心,無怪乎有許多華裔美人一回到台灣時,拼命抓著心海羅盤看,目的無非是為了補償心中的失落感。

 

許多問題的根源完全存乎一心。有一次我和綠島的典獄長以及岩灣技訓所所長聊天時,才知道他們二位皆是從基層幹部一路往上爬升的,他們提及在其單位裡被管訓或收容的人,都是社會黑道、甚至是老大級的人,這些人之所以進進出出的最主要因素並非為環境所逼迫,而是他們在監獄和技訓所中的學習、體驗,以及想要改變的想法,都沒有從內心做起。心的作用最靈,倘若心的方向沒有變,價值觀就永遠無法更替,價值觀如果沒有更替,充其量只是重蹈覆轍扮演著人生過程當中的種種錯誤。這個錯誤大至於當走到大運時就扮演虛榮;小至於當氣衰運弱時就抱怨三餐只能吃炒飯,這就是「家貧怨鄰有」。這時就必須從觀念來釐清,舉例來說:倘若看到自己貧窮,隔壁人家卻很有錢,這時,心裡不但不會產生比較心,還能清楚的認知對方的富有在於錢財,自己的富有則在於安貧樂道。可惜多數人通常以數據來證明自己,在心態無法平衡的情況下,往往忽略了稱職的角色扮演,也因定位點不對,終將導致人生所走的這一趟路愈走愈遠,腳步愈來愈不實在。

 

 

 

■以一體多面的角度自我平衡

 

 

也許大家會認為我站在台上談自己的見解、看法是人生很高的榮譽,但你們可能不了解我站在台上的感觸,更不知道我看事情的角度拿捏。我在台北的演講會一向場場爆滿,連走道上都坐滿了人,但在以農業與觀光為主要經濟型態的台東縣,如果演講會的時間選得不對,要有如此多的人數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從禮拜五傍晚開始,搭飛機、火車到台東度過週休二日的人潮櫛次鱗比,甚至一票難求,當地做生意的人一個禮拜就只做這兩天半的生意而已,儘管他們也很喜歡聽善知識,但碰到這種與錢爭戰的狀況難免割捨不得。有一次我到台東議長的服務處,湊巧碰到一位企業董事長,當下他這麼告訴我:「教授你真是不簡單!光是要去太麻里的路上,沿路賣釋迦的攤販每一個都是你的觀眾,他們一邊賣釋迦,一邊討論心海羅盤的節目。」,他覺得很好奇,賣釋迦的為什麼也在看心海羅盤?事實上聽善知識與學歷、職位、貧富無關,能夠聽取善知識進而反芻的人,他們的心裡早已懂得自我平衡,並取得生命中的不同角度,絕不會看到東方富有就抱怨西方貧窮,也不會因為西方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位高權重,就覺得東方完全沒有用。因此,在台東舉辦的慈善義講,不管參與的人數多寡,只要有人願意來,我就很高興了,在一個完全以觀光為生的地方,還能夠有觀眾熱衷於求知,代表這些人沒有什麼欠缺,內心是豐盛的,這當然無法以經濟行為來衡量。我非常尊重台東地區的朋友,因為他們是天之驕子,試想,有多少人賺了錢後來到這裡,而且他們不是把錢花在燈紅酒綠、酒色財氣上,而是倘佯於大自然清新的懷抱中,也是基於這個立足點,大家才願意到台東消費。

 

如果從經濟行為、收入所得多寡來衡量做人的價值時,人生觀就會失去平衡,幾年前,我到澎湖演講時,一開始選定禮拜天舉辦,結果座無虛席,根據這個經驗,隔年我一樣選定週日進行演講,想不到因為碰上週休二日,來的人反而寥寥無幾,這並非澎湖的朋友不聽心海羅盤,而是時間的選擇錯誤。之後,我知道在澎湖演講時應該選在禮拜五晚上,果真全場爆滿,這就是因時因地來制宜,身為一個人,何嘗不是要選擇自己的價值觀來面對生活周遭的橫逆,否則又如何能夠自我平衡呢?澎湖和台東兩地的縣民相較於其他縣來得貧窮,平常生意不好做,只有在週休二日兩天能帶來觀光的生機,這便是一種轉移,透過政策和時空會讓人、環境和商機產生變化,在此同時,人的看法、思維何嘗不也要跟著變化,如果能夠一體多面的來看待一件事情,就能對自己的內在情操及遭遇進行自我療傷和止痛,日常生活裡,我們很難要求青少年朋友應該如何孝順父母長輩,除非從小父母親比較注重教育,懂得慢慢地教導小孩,這就是所謂的「春芽在人為」。很多青少年對於父母的感受與感激都建築在金錢領域上,他們在社會及學校裡所聽到的語言及吸收的知識,不是家裡的父母能夠察覺到的,甚至有些孩子很奇怪,一回到家就變得比較閉塞,究其因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家境比別人差太多。

 

近年來因為經濟景氣比較差,有些中年轉業失敗的人只好愁雲慘霧的待在家裡,徒感嘆政府政策及社會經濟無法讓自己能夠繼續做養家活口及有意義的工作,有很多人碰到這個衝擊時,總是怨東怨西的覺得時不我予,甚至勾起對子女有所虧欠的心。有一次,我在台南演講時,現場有一位聽眾提問,後來我才知道他是台南地檢署的趙襄閱主任檢察官,他說他發覺很多人因為中年轉業失敗而有自殺的傾向,甚至當他前去探訪時,才發覺有些人家裡幾乎是家徒四壁,什麼東西都沒有,只剩炒菜的鍋子和鍋蓋,而且單從他們身上所穿的衣物就能感覺到那種窮困的窘態,這些人過去曾經努力奮發的過程好像剎那間灰飛煙滅,景況已經淪落到連繼續活下去的方向都不見了。另外一個例子更可悲,有一個痲瘋病人本來想去送報以自食其力,卻因為在一定時間內無法將錢存入其先前債主的帳戶內,而遭退票,對此,他感到非常羞慚而割腕自殺。當趙主任檢察官去驗屍時,才發現該名自殺者的手早已因痲瘋病而腐爛,他僅能靠兩個大拇指夾著食指的力道拿刀子,讓他覺得最悲慘的是這名已故的痲瘋病患的屍體居然因為具有傳染性而面臨要被隔離的命運。社會上此起彼落的不平衡會在有形的物質、地位與生存空間中不斷的出現,而相互比較的心理到最後必然導致志氣消沉,這時如果沒有其他的智慧來撫慰、化解心中的不平衡,往後有限的歲月中,就會活在比照的日子中,甚至走到處境堪憐的地步。

 

 

 

■慾望階梯換來空洞生活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生活得這麼不如意?那是因為他們把很多事情都當成人生最大的不幸。視善知識為敝屣或者沒有機緣接觸的人,他的思路裡早已「橫柴拿入灶」了,當他看到別人很有錢,而自己想追又來不及時,心裡就會生起「怒向心中起,惡從膽邊生」的念頭,於是開始衍生出謀財害命、搶劫、燒殺掠奪等傷天害理的行為。其所犯下的罪行可能嚴重到傷及他人性命而被判死刑,甚至有人志向短淺到只為了搶劫超商裡的三、五千塊,可見這些人把自己的人生價值、生命觀以及父母親的養育恩情看得比幾千塊還不如。人生走到這種地步實在很荒謬,荒謬在居然如此大而化之、從來不曾仔細的向內觀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和生命意義。老天之所以在人生過程中安排許多高低起伏的情節,為的就是要讓人們知道自己是如此淺薄地不斷在比較有與無,卻不知道生命的內涵和深度,更不知道福禍相依的原則是什麼。舉例來說,過去台灣曾經是較為貧窮的農業國家,一般西方國家的生活水平相對地比我們高,然而,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報告,發現人的慾望會呈階梯式的曲線發展,當到達頂峰時會急遽下滑,也就是達到「滿足狀態」後會開始癲狂,同時發覺人生失去了意義。慾望本來就是一種階梯,錢財則代表最直接的利害關係,人們賺錢的目的就是為了換取物質,包括好的房宅、精美的裝潢、精緻的美食…,從金錢的所得作為自我成就的滿足,結果全世界的人都往這個方向走,到最後就只賺到一個品牌。很多人以品牌為馬首是瞻,不管什麼情況總是想盡辦法要拿到錢,當有一天他可以幾十萬、幾百萬的買到所有想買的品牌時,才覺得人生不虛此行,只是東西一買完時,似乎所有物質都唾手可得、不知道要再爭奪什麼時,依然一樣又開始落寞寡歡、悵然若失,因為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用錢引發他的興趣和感覺。台灣企業界的一個少東,每一次去到美國拉斯維加斯,當地的各賭場都給他一百萬美金的信用額度,簽個名就是一百萬美金,這種身價賭到最後,卻只得到英年早逝。

 

另外,生命中如果每天都在看有形有樣的數據,都在感覺充填於色聲香味觸法中的著相,或者去感受它所帶來的滿足感,那麼儘管消費能力已經到達頂端,卻很難教好子女。也許你在孩子還小的年輕時候就賺到了錢,還經常帶著子女一起逛街購物,也因為家裡有錢,所以你花錢不眨眼,以為這樣就代表家庭和樂、幸福,但小孩子在旁邊有樣學樣,也認為買東西是很自然、容易的事情,根本不把錢放在眼裡,這樣的價值觀將導致他們走向敗亡之路。因為從他們懂得消費開始,買的東西都要與父母的層級相當,問題是其父母親的滿足是窮其一生努力而獲得的自我肯定,但孩子只是有樣學樣,在消費過程中也就造成了「你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的狀態。由於孩子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磨練,他只因父母親很有錢,就理所當然的跟著揮霍,有一天這樣的錢就會養出玩世不恭的紈褲子弟,所以過去有人說紈褲子弟最後會餓死,因為富不過三代,問題就在於從小即被教壞了。反之,經濟困窘的人家,如果懂得節儉持家、妥善計劃,不出三代必能改變貧困的狀況,因此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必須給予正確的方向與人生觀。就像務農人家如果每天帶著孩子一起巡田、除草、耕作,有一天當這個孩子到城市工作、認真奮鬥一段時間之後,很可能會覺得生活中只是賺錢,卻沒有目標、也沒什麼進步時,他就會毅然決然放下工作待遇,回鄉接缽父親的家業,重新捲起褲管下田工作。可見有錢或者自認為達到輝煌成就的人,他們的下一代無形中會學到上一代的不好消費習性,由於沒有根基可以打底,自然也就不瞭解什麼是安貧樂道。

 

 

 

■時時刻刻自我醒覺

 

 

輸贏的論斷全世界沒有一定的標準,重點只在於心境上的轉折,看待所有事情都一樣,如果自己的心境不能轉,就會被帶著走。荒腔走板的事情之所以層出不窮,就是因為我們抓不到準繩,因為我們一直想要成功,而成功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喝人頭杯酒,說人頭句話」,也就是官階一定要做到可以一呼百諾,然而真正成功的人在經營其角色扮演時通常都懂得謹守生活規範,也沒有任何架子。有很多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事物就會羨慕擁有的人,但是德性高超的人對於金錢的使喚方式絕對不是要極盡享受之能事,這就是看待事情的理念。二十年來的工作經驗累積,讓我已經可以和人完全的連結在一起,每一個人的心思、習性與盲點,我幾乎可以一眼看透、了解。有些人因為自己的孩子不會讀書,就羨慕別人的孩子而責罵自家的小孩,如此只會害得孩子被比較得無地自容、自信心嚴重受創,甚至自卑到不敢在父母面前說話,因為他覺得在父母眼裡自己已經是無用之人。很多為人父母者都喜歡比較孩子的讀書成績,比來比去終究只比到一個自私;有人則喜歡比較錢或地位,比較光榮、看法,好像透過比較,自己做人才有價值,但這些事情往往耗費了人生三分之二的時間,甚至連做夢還在比。一旦比輸了,心裡就會產生恨、嫉妒、不平衡,心思一被搞亂了,講話就酸溜溜的,根本無法以中庸的角度來看待眼界所看到的問題。當發覺自己會嫉妒、憤恨不平,講話是從鼻孔出來時,恥辱、禍害也會跟著來,這是一個人的本性,也是他的本質。什麼叫本質?就像烈火永遠不厭熱,蜈蚣一定不懼毒,皆是本性使然。相對於人來說,如果看到別人好,就油然而升起一股不平衡,這便是一個警訊,在當下就要有所醒覺。「菩薩見慾如避火坑」,身為人類的我們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都要隨時檢視自己內心的顫動和行為舉止,倘若突然間發現做人的方向有所偏差、看待事情不客觀、內心的七情六慾一直往外奔放時,就要每天去收拾,就像種樹、栽花要時常修剪枝葉的道理是一樣的。否則,若不是枝節前端往外延伸,喜歡比較所有事物的點點滴滴,就是比不贏的時候,往內回縮,縮到最後就會沒有自信,一旦枝節蔓延、無法收回時,最後崩盤的必然是自己。

 

 

 

■仁者無敵 圓融十方

 

 

精神科醫生所診療的案例中,人數最多的是躁鬱症。躁鬱症是具有鼓動性的病症,這類患者往往以自己的心情來衡量,看待事物,看到最後又比不過的時候,就會反過頭來壓抑自己,又因缺乏抒解的能力,心神因而無法安寧,這樣的人通常不懂得以釋懷與中庸的心態來過生活。任何巡迴性的演講,一定要有人敢衝、敢拼、敢講,還得加上聳動的言語,才有人聽,否則就沒有收視率。但是心海羅盤講到今天沒有半句這類的話語,我講話的立足點永遠保持中立,因為我從來沒有和你們比過,也沒有刻意的講什麼給你們聽,我把自己當隻蜜蜂,不斷的引出你們內心深處的悟性和良知,讓你們愈來愈輕鬆、愈來愈自在。「葉教授」只是一個代名詞,代名詞是不能教人的,我演講的目的就是要引出你們的觀點和感觸,這些才是真正屬於你們的。當你對此有所了悟時,就不會存著比較心,這時就會發覺到不管是東方、東南方、東北方、西方、西北方、西南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皆是如來方,也是圓融十方。圓融十方是沒有界限的,要做到圓融就要沒有界限,不管今生今世、來生來世、生生世世皆能夠圓融周遭一切。

 

每一樁事情的體驗都是一份藥石,它能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向,因此當我們遭遇任何事情時,不要在心裡難忍難捱、嫉妒或憤恨,這些都只是思緒上的遐思,一旦沒有這些心緒產生時,就會呈現真正的「仁者無敵」。「仁者無敵」的意涵是:沒有敵人,任何我們所見的都是朋友、都是借鏡,都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成長和進步;在每一個過程中,從來沒有心懷恨意、怨天尤人,因為透過每樁事情的體驗都會讓人發覺到原來人生當中沒有期待,只有了解。如果不能以這種角度來看待人生,那麼活到二十歲就可以了,為何還要多磨那幾十年呢!有些人從小很會讀書、考試,於是,從小學開始就有同學會嫉妒他,相對的,他也會嫉妒其他同學,這樣的人長到二十歲左右,在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都會與人比較、產生忌妒心態,重要的是在二十歲的年紀,即可以定江山,如果知道自己有這種性格而不想改,往後的路只是痛苦而已。既然如此,又何須多浪費五十年,這樣只會讓自己時而欣喜若狂,時而如喪家之犬般的永遠處於高低起伏的狀態中,不僅活得不光彩也不舒服。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夠跳出這個藩籬,為自己的生命找到根基。

 

我的作息始終如一,一些較為熟識的親朋好友都相當清楚,在我們典藏月刊的《典藏人物特輯》中,崧竹日式料理店的游老闆就曾這樣說過:「葉教授這個人不是人,他異於常人!他坐在我店裡六年,他吃的東西一定固定,一般人即使吃到再怎麼喜歡的食物,連吃三天以後再拿給他,他就要跑了!」這六年來,我是用心在吃,不是用口在吃,這就叫異於常人,是心口合一的吃。從吃東西的咀嚼過程中,我產生很多靈感,從一開始到現在跨越八週年了,其中有十六支廣告的創意都是我在吃東西時構想出來的,創作的契機則取自於中庸之道。我從來沒有覺得西方比較好、東方比較差,也從來沒有覺得高就應該站上去,低就應該躲掉,因為老天爺給予人生命並不是基於比較的立足點。若是以比較的觀點來看待人生,只會衍生出更多的不平衡與不舒坦,試想:這些感受能久留嗎?這些感受會讓人覺得坦然、甘之如飴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為何還緊緊抓住、害怕丟掉呢?!許多事情之所以產生事端是因為無知,於是,就被自己所創造的主見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神不像神、仙又不像仙,所謂的四不像指的其實就是「人」。人的心境之所以隨時奔岔起伏就是因為抓不到明心見性、抓不到中道精神,相對的每一件事情就會讓我們有反應、有感覺、有語言、有動作,甚至於每件事情都會招惹我們的眼神注意,這時,便永遠無法活出自己。有一位療養院的精神醫師,也是心海羅盤的忠實觀眾,他曾經這麼告訴我:「教授,雖然我在療養院當精神科醫師,但是在你面前,我不敢說我是醫師,因為我根本沒有醫治他們什麼,我只是拿藥給他們吃而已。憑實而論,我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說服,疏導他們糾結的心思,更遑論藉助儀器藥物來矯正他們的腦波或腦紋,好讓他們恢復正常和健康。尤其是看到你的節目之後,我更自慚形穢,所以,他們來就診時,我會告訴他們有一個節目非常值得收看,那就是『心海羅盤』,這就是我最大的轉診。」這位精神科醫生認為收看「心海羅盤」是最大的轉診,這裡的「轉診」並非要病人在各個醫院間流連轉返,而是讓就診的病患有機會收看「心海羅盤」,藉此讓他們了解問題的癥結在於內心深處的無奈,因為這是一種無名病。

 

 

 

■歸鄉存在自己的心境中

 

 

人的比較心一顯象出來,就會產生很多駭人聽聞的事端:過去歷代王朝當中,有為了爭奪皇權帝位而手足相殘、又或宮妃之間的爭權比寵,都是人性的慾望使然。這一股使然,很難說出它到底有多重、多寬、多深,或者有多久?但它總在無形之中就有了感覺、感觸,或者化為語言以為表達,連年屆八、九十歲的老人身上都會發生。心海羅盤生活網上有則笑話:有兩個老太太非常喜愛比較,有一天,甲老太太問乙老太太:「妳兒子不是娶媳婦了嗎?」被問的乙老太太立即怨嘆的回答:「唉!不要講了,我這個兒子娶的那個媳婦,我去他們家的時候,不但我得幫她洗衣服、清理廚房,還要幫她煮菜,連小孩子的尿布都要替她換。」甲老太太聽完後,趕緊接腔:「娶到這種媳婦,妳兒子實在太沒有福氣了!」乙老太太接著問甲老太太:「聽說妳女兒也嫁了?」甲老太太回答:「前陣子,我女兒同女婿一起回家來,我聽女兒講才知道,都是她先生在幫孩子包尿布,還幫她打掃、煮菜等等,我女兒真有福氣嫁到這種先生!」這是一種相當自私的比照,女兒嫁到能夠幫忙做家事的老公就是福氣,別人的兒子娶到不會做家事的老婆就是沒福氣,世俗間的比照連心都比進去了,「事不關己,關己則亂。」人只要碰到與「我」的看法、眼界有關的事物,心性、思緒就會方寸大亂,這便是自私的心態在作祟。其實,當看到別人做得比我們多時,我們就應該多多的給予讚賞、鼓勵,讓對方有機會有更多的表現,這種鼓勵的聲音也會為社會注入祥和之氣,帶動社會朝正面發展。以台東縣來說,台東在清代被稱為「後山」,境內地形多為高山、縱谷、平原與海岸,全縣面積約為3,515平方公里,這中間既要上山又要下海,因此,每次在台東辦演講,不管來的人數多少,我的心裡都充滿了歡喜、感激與惜福,這些遠道而來聽講的台東鄉親們,代表了台東未來的希望,因為他們每聽一次就為家裡增添一份禎祥之氣,心境自然不會擺盪在高低起伏之間。我巡迴演講的目的是為了傳播善知識,如果你們能夠認同善知識,就能夠以同等平靜的心情來迎接未來的挑戰、光榮與羞辱,對於自己的行為舉止也就會有所警覺,進而懂得修正,如此自然不會重蹈覆轍,犯下相同的錯誤而不自知。

 

在東西方的世界裡,苦與不苦之間的關鍵在於:沒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心裡的缺失,有的人更不知道沒有的人心裡的感慨。我常常舉此例子以為說明:有錢人躺在病床上一針打下去,哀嚎的聲音即使相隔十里遠都聽得到;窮困的人在馬路邊喝悶酒,哀哀怨怨的講話聲也是十里遠都聽得到,這皆是來自於心性當中的不平衡。所以,倘若不能由根源處翻耕,就無法知覺到自己本來的個性與本質;反之若能由此開始衍生出個人的知覺時,未來所走的路途就會很坦蕩,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會相對的平衡。這時,對於那些一再演著錯誤示範、執迷不悟的人,我們反而要寄予同情;當我們發覺自己沒有和那些人同樣的習性時,也不要因此感到高興,反而要更加努力的修持,了解到修持的重要。東方不知西方苦指的並不是一個地域,它只是一個象徵,這個象徵可以衍生個人心境中所有喜怒哀樂憂傷悲的感觸,也可以從這個地方深刻的體會人生耕耘到最後的目的。有形的目的可能是照顧家小、榮宗耀祖;無形的目的則是對自己好一點,對自己好不見得是物質的滿足,因為食衣住行育樂總有用盡的時候,總有買到不想買的時候。人生中如果吃苦吃到最後還能保有「吃苦還幸有苦吃,苦幹還得有得幹」的心神平衡時,演富有的角色與貧窮的角色就沒差距了,這個時候就能找到成功的竅門和歸鄉。歸鄉存在我們的心境裡,這種心境才是真正的回返;若心境裡還有留戀、還有注目,還在看著外面的世界,就永遠回不了歸鄉,明心見性 就是從這個角度衍生出它的含意,「下輩子不再來當人」也是從這個地方寫照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