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九輯
專題論述 第九輯之三【春芽在人為 秋收不可期】(2)
2021.07.07更新【春芽在人為 秋收不可期】
■歷練與創傷決定當人的成績
就年輕一代而言,我們先不要談及他們的忤逆、無禮,也不談他們對自己的期待,但就整個歷史進程來看,年輕一代的確讓人感受不到台灣未來的希望。有一次我搭上一輛計程車,司機先生正好是我的觀眾,他因為生意失敗而轉行開計程車,突然間他問我:「教授,你對未來台灣的經濟景氣有什麼看法?」他想聽聽我的見解。我告訴他:「為什麼在我們那個時代能扛起台灣的經濟?那全是因為有這些能夠吃苦耐勞、慢慢的磨練自己格局的中生代,才能撐起這塊土地的經濟面,把台灣從農業社會帶向已開發國家的路。反觀我們的下一代,在父母的呵護與保佑之下,大環境已經無須他們去嘗試過去我們那種篳路藍縷、寅吃卯糧、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日子,…」。沒有經過鍛鍊的心思,隨時都會抱著秋收可期的心態,反正學費、補習費父母親會負責,無論想要什麼,父母也都會滿他們的願,但問題就在這裡,這樣的孩子根本沒有憂患意識與創發能力,結果一畢業,一堆人你擠我擠的就為了找一份工作。而許多公司主管在選才時也相當頭痛,因為他們幾乎看不到有特色的人,這些年輕孩子幾乎全在沒有刺激與打擊的溫室中成長,也都缺乏循序漸進的家庭訓練,幾乎每一個人都按照讀書時間認真的唸書、畢業於名校,而後憑著一紙文憑出社會找工作,問題是現代的企業徵才並非學歷決定一切。就像老天爺絕對不是看一個人上輩子當人的功名富貴來決定他的下輩子,祂必然是看這個人有無受過痛苦的歷練、創傷的折熬,這些才是上天認定一個人當人的成績。
現代年輕一輩的孩子無法得到這種焠鍊時,他們所走的路途及所找的工作,必然不敢正面接受社會的挑戰,其價值觀自然也會有所偏離。這些孩子最可惜的地方在於:有不明事理的父母,本身又缺乏戰鬥力的培養。以台灣現在兩千三百萬人口來說,人口密度已高居世界前幾位,在密度如此高的蕞爾小島,大家要求生存、找工作都不容易,何況有許多產業都已西移大陸,似乎只剩下專門職業技術人員才具備市場競爭力,又過去需要五個人負責的工作,現在只要一部電腦就可以取代,失業便成為一種必然。人力需求經由科技取代之後,已經不是一張文憑就能期待秋天的豐收;每年六月驪歌升起的時候,很多年輕學子都很有自信的踏出校門準備進入社會,但這一種期待一定會落空,這個時候就必須轉觀念。過去我們的老祖宗從五胡亂華的中原往南搬遷,慢慢經過沿海走到菲律賓、印尼,帶動當地的興盛,這就是中國老祖宗的精神。台灣居民也是從中國大陸遷移來的,就連部分的台灣原住民也從雲南慢慢遷徙而來,這當中每一個不同的遷徒過程,都含帶著每一個生命克己復禮、辛勤向上的精神。相對於此,現在的青少年也應思及台灣並不是讓你們坐享其成的地方,當父母親把你們的春芽培養到二十幾歲時,你們就要輾轉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秋收,絕對不能在這個地方坐以待斃,反而應以另外一種情操來延伸自己的看法。年輕一代也可考慮往地大物博的中國大陸發展,由於同文同種,所以可佔「人不親土親」的種族與地利之便。但如果一個孩子只想安安穩穩的待在最熟悉的地方,那就是為人父母過於呵護才會導致他喪失所有戰鬥力,如此儘管有機會也會消失,這就是時空,時空是很現實的,輾轉反覆之間就會變化,正如每年都會因不同的時空轉出不同的時運而產生對待。
■拿出勇氣接受新環境的挑戰
今年的羊年即是「癸末之羊,虎口逃生」,在虎口當中要逃生,這個時空是走在不同的歷練中,因為人愈多的時候競爭力就愈明顯,爾虞我詐的局面也會到處可見。現代社會不像過去農業社會的單純,現在除了要跟大自然搏鬥之外,還要面對人性的變化及諸多社會現象,這時我們一定要養成能夠與人抗衡的力道。父母親從養兒育女中即可得到啟示,這時你會發現不是花錢、花心力栽培一個孩子他就能功成名就、事業有成,因為大環境已經無法提供他這樣的舞台了。早期農業時代,父母親在教育孩子時,如果能栽培出一個大學生,就表示不用為孩子擔心了,因為大學畢業後找工作一定很順遂,若又考上公家機關的工作,就真的可以一輩子高枕無憂了,而現在儘管念到博士,卻依然苦無工作。台北市政府招考一個清道夫,就有滿坑滿谷的人排隊在等待,可見現代社會競爭的過程已經不同於過去,形勢真的比人強。這一代的年輕人必須實實在在的拿出勇氣與毅力,才能接受新環境的挑戰,此時非但不能養尊處優,還要立竿見影的往不同方向乃至陌生國度追尋自己的未來前程,才能對自己的人生有所交代。敢於起而力行的孩子才會有希望,否則出外沒有競爭力,這邊碰一下、那邊碰一下,最後只好回家待業,還以沒有出外做事業就不會有業力為藉口,以為這樣就可以安心的每天窩在家裡。
一個人一旦心中有「時不我與」的感受時,往往環境已經不是他們要思考的因素了。儘管父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彰顯小孩的個性、導正其錯誤,同時賦予一種寄託與期待,也不強求孩子在就業求學過程裡要出人頭地,但是,時代變遷的速度卻快速的讓人措手不及。例如一個讀書的孩子,要他回鄉下務農,他可能做不下去,若要他到城市與人打拼、競爭,又欠缺一股毅力,但這個時候如果他能對人生建立一套嶄新的思想及認知,就能接受另外一種挑戰。回想十年前,我也是一個人隻身到北京,一到北京就開門見山找人談廣播節目的製播,中國大陸的傳媒事業到現在都還沒有開放,遑論十年前,但我就是有一股毅力和勇氣,經過一年四十二趟飛機的往返奔馳,這扇大門就這樣被我敲開了,這當中我並沒有因為自己已到達一定程度,就在等待秋天的收益,我反而很認真的完成自己應有的耕耘,至於有否收穫則另當別論。但有許多人總抱持著付出就應該有收穫、拋磚就想要引玉、或者對別人好就當有所回報,就因為做任何事情都有目的,心裡才會充填不該有的動機,到最後,連自己的心性都被搞亂了,也許有人會困擾於自己對某人很好,但對方卻翻臉相向。其實人本來就可能有七情六慾的變化,你又何需感到懊惱呢?
■愛情的國度 秋收不可期
對人不要有太多的期待,在生命的旅程裡,連由己身所從出、與自己關係最密切的小孩,都存在著這麼多的變數,遑論男女兩性的對待關係更是遙不可及。時下男女對於彼此情感的期待,有誰在耕耘感情的基礎時,會從家裡帶把肥料和種子出來,而後互相澆水、栽培,一起萌芽?如果能做到這樣,就算未能變成同株樹,但也能夠成為在樹上共棲的同林鳥,如此,人生一定會過得比較美滿、有期待。但「長江後浪推前浪」、「抽刀斷水水更流」,在情感這一條路上不知已經有多少人陣亡了,卻依然有許多人前仆後繼,就是抓不到情感交流的真諦,只會一昧的認為我對你好,你就要對我好,這就是不知道「忘了情才懂得愛」的道理。也因為在感情對應中常常存在著「所有格」的問題,以為這種永遠的所有才代表彼此的感情秋收可期--有情人終成眷屬,至於往後會不會吵架、離婚等相處問題則想都沒有想過。試想,有多少人就這樣子跳入這個窠臼、陷入這種迷茫?為什麼有人重複做著同樣事情,卻不懂得反省自己?過去農業社會,除非是貴族出身,才有點機會談戀愛,至於一般市井百姓則根本沒有機會嘗試男女之間的情愫對應,兩性之間在沒有機會交談之下,往往只憑媒妁之言就成就了一個人的婚姻大事。在當時的婚姻關係中,女性通常以生養小孩、傳宗接代、照顧家人、燒柴煮飯等家務勞動為主要的角色扮演,因而很少動到內在裡的七情六慾,當時的婦女沒什麼社會地位,只求三餐飯飽、子女孝順,當一家之主的男人上田裡工作時,女人就在家裡煮飯煮菜、生養人口,窮其一生無盡的付出,因而也就少招業造罪。
但時代的文明一直在變遷,隨著社會的急遽變化,現在人的知識、智慧也不增長,因為靈魂是不生不滅的,它從來沒有停歇過。現代男女的兩性對應關係,也突破了另外一個藩籬而出現同性關係,但不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對待,都是辛勤的耕種、默默的期待,其中的甜言蜜語和體驗,著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一可確定的是在愛情的國度中是不存在著秋收可期的。不管這一段情感之路走了多遠,但只有到蓋棺論定時,你才能自我審度這一趟情路,此時才是你可以對它所有回應的時候,否則中間所有的回應都是一時的情緒、感覺、遭遇,根本不是人生的結局。有些比較看不開屬想不透的人,很可能會走上自殺一途,以為結束生命就可以解決問題、不再看到對方,問題是你的靈魂還是看得到,屆時只會更氣惱,因為你連和對方吵架的機會都失去,這就是懂與不懂的天壤之別。在同樣當人的時空中,懂的人可以細膩的思考,不懂的人則思考迂腐,弄到最後只會自己綁自己,甚至以為一死可以百了,這就是他對人生的不了解。男女兩性之所以會相吸是因為日月交替,這時就要以「春芽在人為」做為情感對待的出發點,也就是為對方付出卻不強烈的佔為己有。不管對待男女朋友、親朋好友、兒女、父母、兄弟姊妹、夫妻之間,乃至於周遭所有人,我們都要誠意的付出,卻不求回應與回報,誠意來自於做這樣一件事情讓你感到很舒服、心寬體適、身心合一,而且做得心甘情願,卻不抱持任何期待,這種感受是非常自然的,如果能以這樣的信念出發,便會一世無憂,不帶任何煩惱,因為所有煩憂都不在你設定的範圍之內,也不在你的考量之中,自然你就不會對人爾虞我詐、虛偽巧佞,更不會阿諛奉承。這樣的人會努力於春耕夏耘之中,一旦秋天有了收成,也一定會想到需要的人,而不是只給自己,在其人生階段無論遇到任何歷練,都不會慘遭滑鐵盧。但很多人很笨,都要演看人家臉色的角色,一天到晚就是看別人的臉色以判斷別人是否看得起他、關心他、態度又是否對他尊重?如此兩隻眼睛每天仔仔細細的往外看,怎麼對得起自己呢?心裡又何能保持澄淨、快樂與自然?!愈早懂得這個道理的人,當然好命就是悟性高,當他遇上困難時自會迎刃而解,而其抒解的能耐一定比一般人來得強大,若能由此慢慢的撿拾起心裡的感受,才叫人生。
■成長來自於思想成熟
最近心海羅盤生活網站上有很多網友問我有關高普考的看法。記得過去經濟景氣好的時候,甚少人投入國家考試,當時有很多人都存有怎麼賺都比做警察有錢的想法,有一些警界的朋友還告訴我,往年警察學校招生時,要是高年級學生或校內幹部能從外面招生進來就可以加分、記功。結果轉個時間又不一樣了,現在不但考試的條件非常嚴格,體格一不合格就要淘汰,這就是環境使然,當大家感覺社會經濟情況已經時不我予時,便開始產生緊張意識,於是退而求其次開始轉變方向。這時,有很多人以為與人論輸贏就在那本考試的書,「春芽在人為」--只要自己認真的把書背到滾瓜爛熟,到最後考上時便是秋收可期,這實在是錯誤的想法。
家族的某位朋友,在網站上張貼了一則文章,他說他一退伍時,也曾想過回家鄉考個村里幹事這類穩定的工作,由於這種考試的層級不是很高,所以他認為自己要通過考試應不成問題。有一天他去領取報名表的時候,無意間和身旁一同排隊的人聊起來,才得知對方已經考了七年,當時他立即覺得這種競爭沒什麼意義,轉頭就走了。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生命的指標並不在於瞭解中文的字義、讀音,知道英文怎麼唸、化學如何解,幾何怎麼算。與朋友吃飯的時候,我很忌諱一件事,那就是當大家坐下來聊時,席中突然有人大聲談論自己是哈佛或劍橋等名校畢業的,這一句話正好顯現對方的志向已經無法敞開,當他說自己是某名校畢業時,他的人生就真的走下坡了,因為他最高的境界就是哈佛畢業而已,他認為那是自己最大的輝煌及最好的成就。這與拼命考高普考的人不都是一樣嗎?這些人只會認真的在家裡K書,目標就是要通過考試好有個鐵飯碗可端,問題是一旦確立這種心態後要怎麼和老婆相處、怎麼教小孩?日後又要如何在社會上與人相處?這般求安穩的心態,相對就是求一種自私、求一種不敢奉獻、求一種自認為的交代,就永遠活在春芽在這樣的人為中,然而,為什麼找工作一定要先取得一份保障、為一份工作而考試,或者為工作而工作呢?如果能以當上村里幹事就能服務村里鄉親而參加考試,生命的質地必然大有不同。
那麼秋收到底是否可期?這中間有許多輾轉反覆的事情,老天會用因果來磨你,磨到你沒有志氣,你才會發覺自己只剩下一份工作而已,但工作就能代表人生嗎?當用這種志向去做任何事情時,絕對不會想到付出、布施與奉獻,因為你的目的非常現實,只要能夠卡位得到工作就好,至於犧牲奉獻,對你而言實在太難了,這就是所謂的:「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差別就在於格局不同。古人也說過:「小鬼受不起大把金」,因此若和沒有志向的人談人生的光明面、人生態度,他會覺得談那個離自己太遠了,只要每個月薪水固定、有錢可領,他就感覺生活安全有保障,但是有錢就可以帶來生活的保障嗎?果真如此,那麼你身上的病痛、子女所發生的事情及夫妻之間的爭執…,又是怎麼一回事?一旦想清楚,才會明瞭原來自己就只是自私的做一個人而已;甚至自己所努力付出、看待的一切,也不過是為了豐收與期待,一旦這些期待都落空、沒有回應時,心情就會大為轉變,乃至帶著滿腔的憤恨和不滿,當五臟六腑都攪和在一起時,病痛自然跟著來。因果循環的事情,從萌芽開始就可以磨死人,一種觀念可以帶動一個人一輩子當人的意義與價值,不管在喧囂的都會或者偏遠鄉間都一樣,每個人都憑藉著一份精神與思考模式而存在。「我思故我在」,一個人之所以成長是來自於他的思想,思想成熟則是因為他已經提早了解會磨練,打擊自己的人事物,不能推也不能避,心裡隨時都要有承受考驗的準備,這樣的人已經不會計較輸贏和所得,對於社會願意奉獻和付出,不會自私的只想到自己的存活。
■積極的扮演做人的角色
這些年來我致贈了大量個人作品到社會的許多角落,我從來沒有計較過金錢,只是一直把錢當肥料在灑,灑在會萌芽的地方,因為春芽在我為。當人的悟性到了時,自然會發覺秋收不可期,這時心裡會很堅定,不會悵然若失,因為你早就知道人生無常、世事多變化,也就不存在希望落空這一回事。事實上,每一次的變化不但不會對我們有所打擊,還會讓我們成長、成熟。沒有期待反而是最好的期待,沒有期待就會「來者應之,去者不思」,對人、事業及功名富貴不會佔著不放,還會以付出為生命的原則。不管在任何環境中,在這一輩子能夠聽聞善知識、擁有悟道的能耐,都是因為過去幾輩子大家曾累積了很多功德所致。靈魂是不生不滅的,我們都不是這一世才來當人,也不知道往生之後要去哪裡,但「秋收不可期」的精義即是在勉勵我們要積極的扮演現在的角色,如此當有一天人生要結束時才會有自信,雖不一定能成神佛,但也不會罣礙自己去哪裡,因為此時經由個人心神的汰換已能感受到全然的昇華,不會對死亡有所恐懼,反而會如讀書畢業般的喜悅,因為我們已經有實力知道那是一個有人性的環境。生命的價值絕對不在數字中定位、不在親情中期待,更不從功名富貴中表現,可以清楚確定的是愈早懂得在這個世間磨自己的芽、養自己的性,從生活點滴中看穿世間一切都是不曾富貴不曾窮,沒有誰真正佔有過時,這一遭便沒有白來。本專題所闡述的精神可直接的運用於農業的耕耘及經營上,更適用於人際關係的對待及個人的人生觀看待,若能得其精髓便會發覺人生沒來沒去,沒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