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九輯

專題論述 第九輯之二【不停留於一切 但也在一切之中】(1)

2021.07.02更新

【不停留於一切 但也在一切之中】

 

 

「不停留於一切,但也在一切之中」是人生精進修持最主要的妙方,所謂「臉上無嗔是供養,嘴上無嗔是妙香」,而不停留於一切則是神佛的境界。或許大多數人沒有神佛的想法,他們認為能身而為人就很值得高興了,這也是我從事身心理諮商工作以來一直都有的深刻感觸。二十年來我所從事的工作是與人在思想心靈上的相互切磋成長,在教學相長中,我所獲得的最大體驗是:在這人世間,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皆擁有平凡的相貌,平凡不居奇相,意謂著多數人在人世間並無擔綱著特殊、重要的任務,其轉世為人的目的可能是藉由生命中的機緣巧合來接觸另一層面的智慧或知識,藉以充實這輩子身而為人的實在,以成就智慧的增長與了悟。

 

「不停留於一切」的意思並不是要大家對週遭環境所發生的事物抱持著不聞不問的態度,相反的,因為有太多人將與自身相關的一切人事物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導致生活一片茫然、無法跳脫出這輩子身而為人的角色,所以我們才要藉此專題給予一番省思與提醒。現階段的台灣人在生活水平上比起過去寅吃卯糧的年代有著天壤之別,我們由現今開業醫師中生意最興隆的便是減肥相關門診,可見現代台灣人在食物的享受上已經完全不虞匱乏。就政治生態來說也有很大的轉變,政治體制不再沿襲舊有的世襲傳承,今天沒沒無聞的人只要有才幹也能謀得一官半職,甚至當上行政院長或一國領袖。再者,過去一貧如洗的人可能在短時間內致富,甚或成為家財萬貫的巨富,種種社會現象與體制的轉變難免會蠱惑一般尋常百姓的思考邏輯,甚至導致社會價值觀的偏差。如先前所提及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其相貌都很平庸,平庸無關乎美醜,而是在這個社會所要挑負責任的一種表徵。若果不在商界立足,代表你不需要養很多人;如不任職政界代表,表示你不需要疲於奔命,僅需飾演著讓自己三餐飯飽的普通角色,而你的職責便是在所屬的人際關係中學習釐清彼此對待、付出的責任問題。可惜大多數人對於生活上所遭遇的所有事件只懂得照單全收,卻學不會這輩子自己所應突破的課題,只好依舊扮演著與上一輩子相同的角色。

 

 

 

■人生是一種很大的衝擊

 

 

我的電視演講重播有個好處,就是能讓大家多看一次以便更深入了解、體會我的觀點。老天爺並沒有讓我們知道我們上輩子是怎麼當人的,也沒告訴我們錯在什麼地方,所以這輩子依然有很多人無法看穿人生的智慧,還誤以為人生就是要緊緊抓牢一切、絕不鬆手。事實上人生是一種很大的衝擊,每一個人也都經歷過千萬次,只是依然有人不知不覺的依樣畫葫蘆演著人生舞台劇中的角色,演久了難免造就平庸無奇的外觀長相,究其因就是無法了悟這一輩子的人生經驗,也不懂得選擇一個全新的心態來面對,如此一經久磨,面相的表徵自然顯露無遺,無論是由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或骨架長相,在在都是我們曾經被磨過的地方。若果歷練過的痕跡無法透過外在表徵來凸顯,便會內化成為一種知覺,我們稱為第六感。舉個例子:有一種人對感情非常投入,每當一碰到感情時,都不認為這樁情感會有好結局,甚至心中常懷著彼此即將發生問題的預感,結果每次都如己所料的發生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這全因上輩子你在感情世界中,就選擇扮演這樣的角色,這個經驗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烙下許多傷痕,演久了,這般信念便根深蒂固的留存在記憶基因中、讓你無法釋懷,所以當這輩子一遇到同性質的事件,你的第六感便會很敏銳的以過去經驗作為反應,這就是人生。

 

今天我之所以能夠站在臺上面對所有人談論善知識及人生的經營角度,實在是因為我已看穿這個世界其實什麼都沒事,就如廣欽老和尚講的:「沒來沒去沒什麼事情」,這就是不停留於一切。然而,就現實層面而言,我們一定處於在一切之中,如果不在一切之中便無法做到不停留於一切。就如同轉世為人時我們無法選擇父母,親子關係一旦確立,隨即產生的便是彼此相互看待的問題,我們考量的重點不應著重於父母親應該長壽、或者成為人瑞,而是要深入的瞭解人各有其天命。在父母親有生之年,為人子女者所要承諾的「孝道」,不是來自於供養或是牽掛,而是順其自然於彼此緣份的厚薄,有了此番了悟我們便不會對緣份做過多的強求,由於不強求,反而可以不停留於一切。相反的,如果今天我們以強拉硬扯的方式來要求,就沒有一樁事情能夠放得下。人所屬的任何關係只要有緣相處就有曲終人散時,對此我們應以無限的祝福來面對。這種無限的祝福不是一般人所敢設想的,因為在看待一切人事物的時候,如果無法放寬眼界,思想及言論必定無法達到一定的深度,而且還會變得閉塞偏狹、目光如豆。心思無法敞開的人很容易的就會為情所困,情一束縛、緣又斬不斷,於是就此活在人際關係的翻攪中;無情的人則活在物質慾望中,甚者活在他人欽羨的功名利祿裡。

 

俗世間的庸俗、粗淺,讓多數人如過江之鯽般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而這般痛苦、冷漠的感受和上一輩子並無所不同。當生命的苦痛輾轉反覆發生的同時,我們應該有所頓悟,這些連續發生的諸多事件就是要來提醒我們的缺點,但缺點並不是努力就能調整的,此時我們應該懂得轉變觀念與心境,進而接受、釋懷自己的不足。能夠浸淫在善知識中的人都是幸運的,因為彼此的性情、智慧、悟性有著融通的接近。我經常將自身的涵養比作大家日常生活中的調味料,藉此調味可以提昇你們的敏銳度、及品嚐智慧美感的能力,但領悟當中不應流連忘返,也不該自視甚高,關鍵性的拿捏就在於「悟」的深淺。

 

 

 

■我執就是停留於一切

 

 

所有關係中最不好拿捏的便是親情的罣礙,就像台中某偵查員在打擊犯罪的過程中因公殉職,讓我心裡感觸良多。當知道這個意外時,我馬上以基金會的名義致贈慰問金以支持他的家庭。台灣的公務人員約為二十七萬多人,但警界同仁不過八萬人左右,這八萬大軍擔任著保護著大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責任,他們是守護台灣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我們應對警界同仁抱持著鼓勵、尊重之心。當有警界同仁不幸因公殉職時,我們不僅一掬同情之淚,也應發揮同胞的大愛;若有警員發生違紀、犯法情事,我們也不應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如果只是一眛的指責犯錯者,導致其尊嚴完全喪失,這是無法成就好事的。我們對某人所做的事評斷為「壞」,是因為我們停留於一切好壞之間,停留於其做得很好的部分、卻不接受他做的壞,又當我們習慣以好壞來評論別人的所做所為時,這個好壞會深植於心,也會損及自己;相對的,當一國百姓心中都深植好壞之別時,必然會損及國家治安,因為大多數人所抱持的對待關係其實是「寬己嚴人」的。當我們將是非觀念緊抓不放於自我的標準時,就是「我執」,我執就是停留於一切,這般執著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傷害。再者,對於殉職偵查員小學三年級的兒子,我有著很深的感觸,當他跪在父親的靈柩前慟哭時,我深切的體驗到他所流露的真情至性及父子情深的一面,由此畫面也影射出這個孩子從小就已經開始接受沉重的負擔,那是一種停留於一切、也停留於一種感觸的負擔,尤其是對這般年輕的生命來說,是相當不容易釋懷的。這或許是老天爺給他的一項磨練,隨著父親腳步成長的孩童,卻驟然間失去依靠而悵然若失,這般淒慘的處境的確讓人覺得心酸難過。然而,當面對磨難時,如果碰得愈早醒得愈快,雖然他在年幼即遭喪父之痛,但當他長成以後,對於人世間的親情罣礙必然比同年齡者容易割捨、放下,因為他早已經歷這般痛苦難捱的心路歷程。又像在感情的經營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圓滿順利,或許隨著經常受騙的經驗,時間一久,便不再輕易的受到傷害,因為已在翻騰的情感中學習、歷練過。

 

許多問題都可回歸到日常生活的人事時地物,太陽有其時空的挪移、日月星辰也有自己的變化,人的情緒因而隨之變動,甚且因周遭親友的互動而有所情緒起伏,關係愈是親近影響愈大。「仇人永遠是親人」的仇指的不是深仇大恨,而是會引起我們的七情六慾往外奔放,這個七情六慾常常會讓人停留於一切。

 

 

 

■不停留於七情六慾之間

 

 

就人生的大方向來說,人的停留於一切並不只在功名富貴上,而是擴大於七情六慾之中,七情六慾如果沒有管理好,只要一樁事情出現就會立即丟出一種感覺、一種意識形態,這就是還停留於七情六慾之間。大多數人都很難做到「不停留於一切,但也在一切之中」的境界,因為當人很難沒有七情六慾,這就是修持最大的困難,七情六慾會勾起我們難過、痛楚的感受,尤其是我們身邊最親密的親友更是容易。情感的對待一定存在著分合聚散、生死離別,包括情感間的背叛、欺騙等愛恨情仇,這些都是身而為人所要承擔的,這些狀況也一定會在我們有生之年一直演下去,無法抵擋也無法制止,不管活的年歲有多久都需要面對與瞭解,重點就在於不停留於情緒的使喚,但也在一切的人際關係之中。許多人對於人際關係的理解程度既膚淺又無知,就是來自於對人際關係深淺的認知不夠,一般人普遍認為有交情的人際關係就是平常電話聯絡話家常、有空相約館子用餐聊天、如遇節日慶典則相約出國旅遊…,其實不然,因為往往交談的內容並未涉及深度的心靈層面,僅是膚淺的表象往來,一旦往深度交往的時候,就必須將範圍擴大到和全世界的人相處,而其所衍生的問題必定是從「人」產生。當選擇不與人接觸、相處的同時,就要忍受孤獨與寂寞;若選擇與人接觸時,相對的,便會有許多的停留於一切之中,這時如果情緒不加控制的對外宣洩,即是欠缺修持的功夫。這種人總是用自己內在的一切來對待所處理的事物,而呈現出來的便是電視新聞中所播放的種種狀況,如此無論你處於那一輩子,縱使換了不同的身體面貌、遭遇不同的人事物,但依然無法改變我執、無法悟道,到頭來終將以痛苦收場。

 

心海家族跟隨我的善知識至今,我已將談話的層級提昇到快接近「佛」的角度,這也象徵著只要一跨越這道門檻就能身輕如燕的當人,跨越是一種標準、要求,更是對自我的一種期待,每一個人都可以此做為指標。在人生道路上行進時,如果有人只專注於某人事物對他造成障礙、引發他的情緒,這種只懂得反省他人,卻不能反求諸己的觀念和行為,已經說明其人生學分是不及格的,如果此類狀況不斷循環,日子必然過得辛苦、難過。身處二十一世紀的難過並不是來自於經濟不景氣、工作不如意、家境困頓或少了財名富貴,我們可以從減肥中心門庭若市;報紙徵才廣告滿版,失業率卻依然偏高不下;滿街衣著炫麗多彩的景象,醒覺到原來人一直都停留在物質的比較與追逐中,驀然回首才恍然大悟,原來一輩子追求的方向全錯了、追逐的也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所有得到的一切原來都只是曇花一現!在權力鬥爭的舞台上,有多少位居高官、享俸祿的官宦之人,都可能遇上突然間換黨、換人的局面,世事無常,十年河東轉河西的事情時時刻刻都在上演著,因此,個人的人生目標、當人的意義、生活的目的等,都是我們要不停探問、瞭解、體驗的問題,否則,就算再活個一百歲,都是同樣一種「種性」。

 

 

 

■人與佛之間存在著界面問題

 

 

「種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自有宇宙以來,每一個人與生俱來就擁有「種性」,它會歷經不同的時代,而後慢慢磨練、衍生出你在這個時代所顯現出的氣質。有人則屬於滅絕種性的人,這類完全沒有種性的人,是因為從過去到今天他都一直往壞的方向發展,在他的思想中從來沒有做好事的念頭,只有使壞才能讓他舒服暢快,這種人甚至還呼朋引伴一起為非作歹。滅絕種性的人必然嫉妒、討厭行善之人,那些為善行樂、做好事、說好話的人一定讓他如坐針氈,心中也如萬箭穿心般不時的隱隱作痛。這種人與神佛的距離是相當遙遠的,遙遠與距離無關,而是「界面」問題,因為距離可以透過評估、衡量,而後一步一腳印的慢慢接近目標,界面則無論如何都無法走近。以電腦科技做比喻:所謂的衛星傳播就與界面有關,只要界面正確,無論距離多遠,都可以傳送畫面資料。同理可知,滅絕種性的人與佛之間存在著界面問題,因為這類人根本沒有人性可言,在其未來的人生路途中,除非有幸能翻出其前世的一些陰德,否則就只能一直沉淪直到滅絕所有種性。接近善知識的各位皆是擁有可塑性的種性,當你們接受「心海羅盤」的薰陶時,必定能循循修身養性、陶冶性情、減低生存壓力,心中自然能升起一股平和舒暢之情,這就是你們的種性,也因為這一股種性而能揚升各位溝通與對待萬事萬物的能力。身而為人並不是特別稀奇的事,生命意義與生活目標的追尋才是首要之務。一個人如果能夠堅持自己所設定的方向與願景,必然能將內在的情操與力量轉化為畢生的信念,就如心海羅盤的兩點一線,不偏不倚的活在往後的日子裡,這便是大家一開始就要設定的角度,也是突破的開始。

 

世俗間,物質的滿足並非人生第一所求,相對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用心的追尋心靈的平靜與祥和、抹去自身的七情六慾、學會控制及轉換情緒,如此,生活必會甘之如飴。這些理想和目標雖然難以實踐,但只要我們願意竭盡所能,便能經由修持臻至此境界。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無法達到神佛的境界,這根本是妄自菲薄,一樣米養百種人,大家都在同樣的時空吃同樣的米飯,有人可以修持完善,難道你就沒有這個能耐嗎?重點就在於你的信念有多堅定、多強烈。當今社會充斥著愈來愈多的尖銳與對立,不合理的情事不斷發生,人心的險惡程度已達匪的地步,這些都一再強化大眾的危機意識。這個當下,不應該一味的選擇逃避或只求自保,反而要積極的選擇活在一切之中,也只有這個時候最有時間證道成佛、修身了道,結束我們過去曾經千百萬次身而為人卻荒唐走過的過往。若僅剩下最後這一次機會,我們定要用心體驗周遭的人事物,以最健康、最光明磊落、最豐盛的心態過此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