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七輯

專題論述 第七輯之九【愛能久由於愛的方式不同】(1)

2020.01.19更新

【愛能久由於愛的方式不同】

 

 

一個人在知識領域上若懂得少,能變化的角度就小,對愛的方法也會知道的比較少,這時若要他割捨自己而布施他人則顯得更加困難,這就是「知之若少,愛之必少,能捨更少」的道理。身而為人的角色扮演,一定先從愛自己的角度著眼,才能進一步去愛別人,甚至於割捨自己照顧他人。以愛的方法而論,每一個人要先自我充填的就是方法的多樣化,多樣化指的不是心猿意馬,而是內在的自我調息,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年久日深的愛,絕對不是靠如出一轍的一套方法就可以維持一輩子。每逢情人節時,便有許多人想盡辦法對自己喜愛的人費心張羅以表達情愫、增進情感,尤其是年輕一輩總是極盡巧思,從送玫瑰花、禮物到訂浪漫情人晚餐,將一切張羅得完美無缺。反觀結婚後的兩個人就完全沒有這種心情了,因為大多數男人都已經被工作累個半死了,怎可能有閒情逸致和時間來過情人節。其實,與其把某一天訂為情人節,倒不如把這個日子當成感情的蛻變日,如果在每年的情人節都能以不同的方法來關心和我們共同生活的人,如:先生、妻子、小孩、父母等,這才算真正了解情人節的義涵。「情人」指的是我們在有生之年因情感交流而形構的對象,所以情人始於親情,也就是先建立這一種由己身所從出的家道之情,接著再擴展為友情、愛情。任何一種情感都不可能只有一套版本,情感如此多元,身而為人的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一輩子都在學習情感的功課。

 

 

 

■時時調整愛與教育方式

 

 

鋒利的芒草一長出來就會割傷人,人的情感也像芒草,尤其是聰明人的情感更像芒草,一出生就會傷到人;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套辦法可以讓別人永遠接受我們自己,就如同世上沒有永遠鋒利的刀或耐用的鐵鎚,唯有處處留心皆學問,不斷的自我調整、吸收知識、培養智慧,才能真正讓他人接納自己。以親子關係來說,父母若以一成不變的方式愛子女,日久便會養成孩子無法導正的驕氣,等到孩子出現忤逆行為時,可能連矯正都來不及了,這全因父母從來只用一套方法來教育子女,卻未曾要求自己時時調整方式,而這樣的愛也只達初等生的位置。兩年多前,本基金會台南分會長高宗永先生為了讓孩子在成長階段免於不必要的考試競爭壓力,毅然決然的結束原本經營有成的便利超商,將三個小孩移往台南縣玉里當地就讀玉井森林小學,他和妻子兩人也立志共同效力於森林小學的教育體系。高氏夫妻二人懂得跳脫世俗體制,選擇適合孩子資質成長的方向,他們齊心引領著孩子求得成長過程裡應有的知識,讓孩子們無須跟著正統學校裡烏壓壓的一大群人比分數,顯現他們所注入的愛已經跳脫了世俗框架,我深深認同高會長的明智決定。

 

子女年幼尚未能獨立自主時,父母親為他們包尿布、洗澡、餵飯等照顧都是對子女愛的表現方式,但等到子女長成而後獨立自主時,父母親愛的方向也要有所不同。其實生活上所發生的每件事情都具有教育意義,孩子的蛻變完全取決於雙親的智慧,如果父母親懂得多,就可引導子女走向正確的方向。舉個例子:從前我養了一隻狼犬Monday,牠於民國83年往生,生前我對牠的照顧無微不至,牠每天晚上固定吃兩支玉蜀黍,通常都由我負責煮食。當時女兒才讀小學,正是思考模式最容易偏差的時期,有一次我將剛煮好的玉蜀黍放在桌上等涼了給Monday吃,這時女兒剛好下課回家肚子餓了,就直接將放在桌上的玉米折半拿去吃,蹲在一旁等待的Monday看了不敢叫也不敢跳,只是在一邊發出「嗯…欸…」的聲音,此時我立即糾正女兒:「妳不了解狗的習性,牠雖然是靈性的動物,但還不懂分食的概念,不曾有一隻狗對另一隻狗說,你的骨頭先借我吃,我明天再還你,牠以為牠的東西自然就是牠的,所以妳吃了牠的玉米,牠心中會感到挫折。」這件事情過了之後,女兒常對我說:「你對Monday比較好,對我比較不好。」沒想到女兒馬上起了這種分別心,我立刻告訴她:「不對!因為妳會開冰箱,Monday不會開,所以我不得不對牠好。」可見教育子女要從很多不同的角度進行,以發揮其想像空間,這就是愛的方式不同。

 

觀看今天的眾多父母,生育小孩好像只是為了讓兒女跟著大家一起齊步走,舉例來說:如果家庭經濟環境優渥,父母可能從孩子唸幼稚園開始,就得為了讓他們讀名校而擠破頭去登記、抽籤,萬一沒抽到又得採取抗議行動來爭取;到了讀小學時,又要費盡心思尋找名校及好學區…。這些父母集三千溺愛於一身的將孩子捧在手心上,卻很少真正用心去教育兒女的思想,如此以往,當有一天子女長大,發展有成後,極可能與父母愈來愈疏遠,因為在他們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父母只是應付他們的生存需要,卻鮮少留下精神食糧以為親子關係的連結。這些為人父母者的講話見解及做事態度,不曾對孩子進入社會後所應具備的知識與成長要件發揮啟發作用,子女的內在涵養亦不曾留下父母親的任何影子,也因此親子間只存名義關係,這就是為人父母失敗的地方。

 

 

 

■最偉大的愛是愛自己

 

 

十幾歲的年輕人最喜歡情人節的到來,並在這一天許下愛的承諾;有許多情侶從交往開始便喜歡給承諾,類似「這輩子如果沒有妳,我就不娶,或者如果沒有你,我就不嫁」的山盟海誓就此不斷的上演著,但到最後離婚的還是一大堆,咎其因乃是「蠢前因,敗後運,毀於執迷」所致。蠢前因在於以為兩人交往就得每天碰面,見不到人時就馬上打電話,尤其現在手機方便,戀人們更是隨傳隨到,彼此緊緊的死纏一起,甚至二十四小時完全為對方所監控,到最後還演變成你是我所有,我也是你所擁有的關係,以為這般幾乎沒有任何喘息空間的交往才叫愛,殊不知這種沒有任何空間的方式會愛死很多人。這種方式對十幾歲的年輕人也許還說得過去,但如果到了二、三十歲,還存有對另一方死黏活賴的個性,對方一定飛快的迅速逃離,因為當一個人的心智只到這個層級時,不管就婚姻或感情而論,鐵定是悲劇收場。改變人的本質需要智慧,如果懂得東西少,就只能用這個方法愛人,而對方也只能以這種方法相對應,如此能愛的自然就少。其實愛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導引,若能以此原則出發,帶動雙方持續的成長,就絕不會掉入「佔有」的模式中。有許多人談感情談到最後怒目相向、彼此傷害,都是肇因於兩個人從一開始就以佔有,死賴一起的方式交往,如此不分也難。這就像一個人從小的時候到五、六十歲,一定很難每天都吃同樣一道菜,能夠吃得下的,一定是修行非常好的人。

 

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的夫妻關係,如果丈夫身在公門,那麼這時妻子愛先生的方式,便是讓對方知道自己非常滿意目前的生活環境,也非常欣賞先生正派耿直的個性,並從中提醒先生一定要賺取固定的薪水,因為公職人員的收入一旦突然增加就可能發生事情;而當為人妻子的發現家中的金錢使用愈來愈寬裕時,也要有所警覺,這才是真正的愛。相反的,如果妻子老是暗地裡和鄰居比較另一半的薪水,甚至以鄰居的老公和丈夫做同樣一份工作,生活條件卻比自家好得多而向丈夫抱怨,這時夫妻雙方就可能因為欠缺智慧而受慾望蠱惑,或者貪圖眼前享樂而忘掉腦後憂慮,那麼只要事情一爆發,這個家就等著走向滅亡之路。至於四十到六十歲之間的夫妻感情對待,則需要以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待;當一個男人奮鬥到了四十歲時,事業戰鬥力必然不如十年前,這時身為人妻者就要釋懷於先生的一切功成名就,除了以先生為榮外,還要對人生抱持平常心,倘若先生在這個階段有所成就,就將其成就看待為對社會的一種奉獻與付出,又若先生的成就平凡,則以珍惜夫妻能夠有情緣相聚首為原則,彼此共同勉勵走向修持之路。

 

年輕男女談感情,從剛認識的第一個月起,就必須以彼此談話的見解與深度為重,年輕女性切莫以為擁有花容月貌的姿色就能夠吸引男性永不間斷的追求,殊不知禁不起時間洗鍊的容顏不過是一種粗淺,每每經由談話就會立即破功,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相對的,男人亦復如是。男女雙方在相互的比稱下,而決定是否共同走向婚姻之路,但取決的重點應該在於個人對自己的愛,可惜許多人都把愛建立在別人給予的回應上,以為給對方三分情、四分愛、五分意,對方就應該有所回報,就算不是同等對待,至少也不會差到哪裡,於是就這樣不斷的比較彼此付出的多寡。然而,這樣的比較心態,一旦遇上第三者介入,夫妻情感突生變異,或者覺得對方對自己不夠好時,便很容易產生自己的付出不值得,沒有價值的心態,於是「不值得」這三個字就這樣耿耿於懷,掛在嘴邊一輩子,甚至以情感的背叛為這輩子當人最不值得的事,這實在錯的非常離譜。一般人總是從對方的表情、態度與對待我們的方式,評斷我們與那個人在一起值不值得,就像為人父母者教育子女時,就以孩子的成果回饋做為值不值得的標準,倘若孩子讀到大學畢業或者工作順利,就覺得養這個孩子果然值得;又若兒子結婚後,媳婦與自己不合,就覺得養這個兒子沒有用。「值不值得」就這樣隨著環境與外在因素而時時變更,因此這個世界上可憐的人一大堆,這些人的心上總被一塊大石頭壓著,捨不得拿起又放不下,還一心希冀有天能夠出現奇蹟以扭轉惡局,實是令人不勝唏噓啊!

 

夫妻關係中,若為人妻者發現丈夫有外遇時,通常會先採取忍氣吞聲的方式,但最終還是忍不住發脾氣,或者試試其他各種能讓先生回心轉意的方式,但身為妻子的人如果把愛的角度切磋在這麼窄小的範圍裡,最後最對不起的還是自己。各位不要以為愛就是著相於愛那活生生的人,相反的,我們真正要愛的是個人內在感受到的正確方向。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就是愛自己,愛自己不是自戀狂,也不是每天攬鏡自照覺得自己好看才值得被愛;真正的愛自己是愛自己心情的改變;愛自己承受過後的豁然開朗;愛自己的有擔當、看得開;愛自己能夠甩掉、放下;愛自己能夠布施與割捨,也愛自己像彌勒,這些才是愛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