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六輯

專題論述 第六輯之十一【詛咒黑暗 不如點亮光明】(1)

2019.09.22更新

【詛咒黑暗 不如點亮光明】

 

 

近來電視連續劇的故事內容,常描述一些年輕人因為小時候家庭環境不好,而吃了不少苦頭,經磨練長成後,心性因而變得成熟,劇中人謹記著過往所吃的苦頭來惕勵自己,並激勵大家更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生。看到此劇情我常想起自己以及年齡相仿的同輩兄長,因為我們都經過類似的成長背景,吃過的苦也雷同,那時的我們只要工作能平順就很謝天謝地了。記得小時候因為家庭貧困,四歲便開始幫忙家裡工作;當時家裡附近有人專門製作煤球,煤球旁放了很多模板,那些模板都可供建築工人重複使用,但上面的鐵釘一定要先拔除,當時我和母親、姊姊三個人拔了一整天才拔了可換得一瓶大同醬油的兩碗鐵釘,而我的手也起了水泡,那是我第一次做苦工的經驗。回想當年,生活雖然艱苦,卻甘之如飴,不曾為我的生命帶來任何心靈創痛。

 

相同的,現在有許多為人家長者教導小孩的角度,常著眼於當下生活的辛苦,因為過去吃的苦他們早已釋懷,但現今承受的苦卻怎樣也解不開,徒增一種莫可名狀的茫然與憂傷感,究其因,乃因為我們已由成長時肉體受的苦提昇到心理層面所承受的壓力。「詛咒黑暗,不如點亮光明」這個專題,恰可讓我們徹底的思索,調整自身的情緒與思路,並以開放性的姿態探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明瞭人之所以碰到黑暗的原由。

 

 

 

■忽略具建設性的人生課題

 

 

每個人都有天生的「格」,也就是「命」,命代表一個人獨特的個性與造化;造化乃由先天八字定位發展,而後受到後天各界不同的輔佐、提攜,好讓個性不停地接受磨練,進而對社會做不同程度的貢獻。因此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個性可以由自身選擇,因為賺錢多寡、事業經營等,都可以運用自己的體力、潛能等本質來取得。的確,生命歷程中擁有許多自主性,不論工作環境、住所、發展地都是由我們自己來選擇的,甚至要擔蔥賣菜或是當總統也都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沒有人能壓迫我們的自由意志。但是生於臺灣,隨此生命歷程的行進而衍生出後天的「福德」,便由上天安排;福德決定了這輩子能賺多少錢、存多少錢、用多少錢,以及用得是否暢快等。後天福德與先天福德各占一半,後天福德包含子女、夫妻、父母、朋友等,這四種關係都不屬於個人所擁有,卻反而容易使人感到痛苦不堪;我們發現很多時候都是別人讓我們心神不寧,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夫妻間的對待關係。夫妻問題幾乎都一樣,若認真探討夫妻問題發生的原因,會驚訝的發現原來都是一些表面感覺的問題,好比先生對太太說話的口氣不好、惡言相向,賺愛賭博喝酒等,在表面嫌棄又缺乏深度探討的情況下,兩個人便在運氣差時爆發出嚴重爭吵。

 

年輕時,可能會感受到結婚後兩個人一起奮鬥的甜蜜,但相處一段時間後,很多狀況便會不斷的顯現,考驗著彼此心神的安寧。接著又有了子女,子女與父母間心神相繫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會讓父母非常在意子女的每個成長階段,這樣的「債務」有時也會讓人對當父母的意義感到迷惘,久之便成為一些人內心裡始終無法透光的黑暗角落。許多人在人生旅程中絞盡腦汁,年輕時開始為工作煩惱;結婚後憂心夫妻間相處的問題;有了小孩後又要煩心子女的事;接著又得憂慮年邁的公婆,煩來煩去都是別人的事,卻始終沒有煩惱到自己的事,就此一再地忽略了人生真正具建設性的課題--如何讓自己不難過。

 

 

 

■宗教信仰始於自我修持

 

 

多數東方人都有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會讓人產生寬宏、博愛、布施、慈悲的感召氣質,但是宗教信仰角度如果拿捏錯誤,也會讓這一家人變得唯利是圖。就像有人拜拜是為了祈求庇佑、有所得;或者有所拜託請求才到廟裡走動;又或者因為當地建醮,別人拜自己就跟著拜,完全以儀式和神佛交往,這樣的人根本到不了天聽,因為他只是跟著潮流走,怕別人走自己沒跟上,福氣就此被人佔據,這就是盲目的信仰。並非平平安安、一輩子都沒經過試煉,就能成佛,因為「觸傷己者,觸事皆成藥石」我們受到的任何傷害,都要當成處世最好的一帖藥石。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當生理、心理發生疾厄困苦,求助無援時,第一個念頭想到的就是去拜託神佛,希望透過三炷香磕頭跪拜之後,事情就能迎刃而解,這是一般常態的信仰,但卻錯得離譜。所有膜拜儀式能否發揮效用,端視個人信仰最初始的信念,這個信念建立於受神佛的監督而非對祂有所要求;也就是透過對神佛的尊重而與祂達到一種境界的互動,這時我們會感召衪隨時在旁鞭策我們的身心,而非擔任我們的守護神隨時幫忙救急解難。人不能夠有要求才找神佛,平時就要將祂當做在旁的督促與約束,如此,儘管我們眼中看不到神,但待人處事上便會依循規矩,講話也不會隨便犯口業。

 

談到犯口業,很多電視節目裡的脫口秀,一出口便是三字經,好像出口若不帶髒話便沒有人想聽他講話一樣,所以不論在公司、學校或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人們常說完三句話就開始罵人。當一個國家的語言層級及百姓素養已經被三字經牽著走時,代表這個國家的百姓正在生變。此時若和神佛的對應關係又生偏頗時,夫妻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急功近利,因為為人妻者可能只是私心期待丈夫能夠即刻改正錯誤,而非真正皈依信仰。如果沒有將夫妻相處看待成真正的磨練,只是想透過神威的力量(如畫符咒,乩童作法等儀式)來解決問題時,就會促使宗教信仰的情懷即刻崩盤。當夫妻兩人情投意合時必定平靜無波,就像運勢順遂時,為官者不需他人提攜都能扶搖直上,但若遭逢劣運便「一朝奏摺九重天,夕貶朝陽路八千。」早上皇帝看你順眼便要你來為官,但下午見你好似笨笨的不靈光,便要你返回家鄉;夫妻關係亦會產生這般微妙的情緒變化。當我們膠著於可能失去先生、失去他的事業,抑或失去他的錢財時,就可能致使我們陷入困境的思緒中,以此翻攪著自己不應有的罣礙。又若我們很認真地看待兒女讀書,一心期盼他們在文憑充斥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時,亦會罣礙滿懷。為人父母的人不應將兒女該讀多少書、考第幾名掛在嘴邊,唯有不再掛意兒女的考試分數,才能真正放下罣礙,如此,父母雙方在家庭關係及親子教育的規劃上,才不致流於黑暗的層級。

 

 

 

■正視問題的根源

 

 

接著,我們來到朋友的相處關係,自古以來龍交龍、鳳交鳳,朋友相交是自身與朋友之間氣質的相互應和,友誼關係若建立在精神層面中,便不著於對方的表相、才能,或是自己的好惡心。朋友相交時首重心思的拿捏,不論兩者是交淺言深、交深言淺或是君子之交,都不會妄想對方的大腸頭或肚臍尾。若能執重於這樣的原則,朋友之間必定交於精神的寄託上,夫妻相交則不再陷於親情罣礙,父母也不再對子女的未來聲望有所苛求。當這些標的一一劃分清楚後,接著是有關父母親的看待,不一定要父母活到八、九十歲才代表孝順,最重要的是當父母親往生時,為人子女者能不感到茫然,還能在有生之年做盡好事,將功德迴向給往生者。如此,老天爺基於往生父母在有生之年能教育出這麼好的下一代,也就會為他們記上一筆功德,這就是我們對親情的昇華作法,這同時是榮宗耀祖的一種作為。

 

做生意的人一早起床,便希望今天客人能夠多一點、生意能好一點;賺了錢之後,比較有經濟頭腦的人,便想著投資生財;在外業務繁雜又得留意每項錢財的流向與進帳;接著還要費心考量是否將事業傳給兒子,而兒子又是否有才情接下工作,種種憂心的事情應運而生,可見一個男人的確要花費許多精神來關心事業。回家後,見到在一起很久的妻子,便不加思索地進行愈來愈粗淺的談話;有句話說,如果結婚五年後,夫妻間還能繼續有內涵的談話,那就是聖人了。這些問題在在地顯現:一個人打點自己的事情幾乎佔據了二十四小時,怎可能還有時間、餘力與身旁親近的人相處?人生繁複如此,自我規劃的時間都不夠了,根本沒有時間對外思考。

 

有位母親來函提及她的子女讀小學時功課很好,但是上國中以後突然變壞,甚至有時候還打母親,這個孩子現在已經念到高中,人高體壯,父母親根本管不了他,還變成問題學生,學校一間換過一間,他的母親因而非常懊惱,不知道如何挽救這個孩子。經過瞭解,才知道該名母親已有十五、六年疏於照顧這個孩子,十五年來,缺少情感交集的親子關係,怎可能在兩年內就馬上聽話轉變。這就像十五年都沒有往來的朋友,某天突然去銀行借錢,並拜託你幫忙做保證人,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彼此並沒有這樣的交情。身為母親的人應應該用心了解孩子的生活作息,關心他的心情變化和成長過程,並揣摩出孩子的性情,如此才能適得其所的切入重點,讓孩子慢慢的潛移默化,接著再以啟發性的方式來帶動孩子的實力,讓他清楚未來的環境與遠景。身為父母親的人,應當反問自己是否認真地對親子教育的功課下過苦工?倘若沒有,那真的是糟蹋子女!只用錢栽培小孩,就如同只用肥料栽培樹木一樣,因為沒有時常和它講話、為它剪修,所以它根本長不好,道理是一致的。

 

世上有許多吃過苦的人,還是沒有回歸自己身上來檢視,那麼他的氣質一定不會提昇,也就無法承擔大事。同樣的,當母親的人到孩子十七、八歲了,才突然發現他改變了,也才驚覺自己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太過於注重賺錢、做事業、經營人際關係,卻一直疏忽在身旁十七年的子女,甚至連話都不曾講過幾句;倘若父母在此時懂得檢討自己,則仍有好轉的契機,就像醫生要求患者需約束飲食、起居、睡眠以逐漸回復健康一樣,此時父母親若能勇敢面對親子對應關係,這樣的精神便呼應了「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光明」的要義;點亮光明就是正視問題。事實上,在這樣的成長過程裡孩子一定受盡冷暖辛酸,也自知變壞以後帶來的身心影響,而父母親愛子女的心一樣沒有變,只是在教育過程中有所疏忽,才使得孩子抗拒不了外界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