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六輯
專題論述 第六輯之九【失敗總在一知半解】(2)
2019.09.18更新【失敗總在一知半解】
■事業成敗取決於夫妻關係
要談事業,先談夫妻,夫妻談不攏,不要談事業!夫妻的結構體不對的話,就像蓋大樓一樣,基礎不穩,地震一晃還是倒下來;因為有陰陽調合的對待關係後,才能衍生出事業的造化,這種以夫妻為基底所建構起來的事業,才是一個健全的架構。一個國家、元首,及平民百姓都一樣,陰陽一定要調合,否則絕對出亂子。夫妻之間如果彼此還有所隱瞞,每樁事情都佯裝得很和善,內心卻還計較著進退得失,從來沒有真情至性地相待過,那麼彼此之間難色免形成爾虞我詐的不信任,如此又怎麼會有心於事業呢?!中國的八字定位得相當明確,夫妻是底盤,事業宮是樓頂,兩者本來就位在「對宮」的相待關係,如果底盤的夫妻關係不穩定,在對宮的事業,就會形成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狀況,甚而碰到「行船又遇對頭風」的險象,這就是基礎不穩。夫妻兩個人如果沒誠意,就會多計較、心懷戒意,隨時以為對方在傷害、設計自己,於是談話時左彎右拐,字字都像利刃一樣,這樣的刺激,使得很多人做事時無法全力以赴,或者一旦有所成果之後,依然做某種程度的保留,這時夫妻便已經開始為事業帶來晦氣了。
所以,男人的事業開始走入末路、產生敗局時,其夫妻關係可能已先出了問題。這時,夫妻倆會開始產生很多的不信任,男人也會因為妻子對他不夠真情真意,而覺得失意,好像孤鳥立人群一樣,此時難免引起其他女性的同情,第三者也就自然介入,導致這個家庭的磐石鬆動,接著影響事業體,衍生出不應有的急遽崩解和變化。沒有誰的格局天生就沒有夫妻問題,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去經營、自己懂得進退。別以為結婚就成定局了,其實這只是開始挖地基而已,若夫妻兩人一開始就不信任對方,凡事都有所隱瞞時,那麼本來就不穩固的基礎,當再往上蓋時,難保不會產生動搖。人天生就有一種自我保護的免疫系統,會很自然的對外界的人、事、物產生警戒之心;同一個母親生出來的兄弟都可能因彼此設防而翻臉,更何況千里姻緣一線牽的人,這就是人的自然本能。也因為這樣的本能,因此我們必須追根究底檢討自己的個性,以及看待每件事情時的度量、進退與忍受度。如此當娶妻入門或是嫁為人婦時,自然會逐漸形成犧牲奉獻的精神,這樣的情操才是夫妻間應有的相待態度。當這股情操已成為彼此相處的一種習慣之後,彼此的免疫系統自然不會在對方身上產生警戒,或者在對方面前有所保留,這個時候才是真情至性、無為而治。
現在的離婚率已經高達百分之三,而且還在往上延伸中,這些人可能結婚不到兩、三年,但說翻臉就翻臉,彼此都以自己還年輕,離婚不是什麼大問題的態度來看待婚姻,這當中叫人失落最大的不是那一對對離婚的男女,而是整體社會的價值觀。因為大部分人奮鬥的過程,以及看待人生的角度,都僅止於自己畢業的學校、科系,以及出社會時往相關領域發展的必然,卻從來沒有想過全國有多少人與你學識程度一樣,光是這一點,就無法與人比評,更難有獨樹一格的成就。所以如果還用有限的知識、學識和人結成夫妻時,基底自然會打不好,相對的,事業也就難有穩固的發展。這個時候,就要用心瞭解有關自我保護意識的免疫系統,過去也許你從來沒有想過,但是如果現在懂了,就不再是「一知半解」的人了。
婚姻關係和諧的人,就算偶爾在外面聽到一些關於另一半的八卦或緋聞時,也不會引以為意,並且堅毅地相信自己的伴侶,不會將這樣的事情當成一種傷害,如此他的事業自然會建立在一個沒有憂慮的立足點上。相對的夫妻關係如果不好、基礎不穩,那麼你的事業就很難做得長久。婚姻關係建立的目的不只在傳宗接代,而是要建立起兩性的和諧相處,讓人們徹底的卸除自我保護意識及防備之心,而後取得彼此相處間的誠意。有句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不是冤家不成婚。」道理就是無事不成夫妻,因為兩人都還沒磨好,所以才又在一起考驗著彼此的誠心與包容度,如果能在這一輩子就痛定思痛,接受所有的考驗,直到自己凡事不在意,也不覺得痛時,那就真的畢業了。這個時候,你的心裡會感覺悠然自在,你的事業也會在跨過另一個領域之後,不再有後顧之憂,因為你的基礎已經穩固。
■親子教育乃修行大功課
這二十年來,我看過很多人事業失敗,其源頭都是從夫妻相處開始起變化的,究其原因,就在於自我保護意識的擴張,這即是人生最錯誤的第一步。或許,在婚姻關係中,你還沒有走到失落的地步,但是當有了小孩,接著就會有養育的責任,而小孩一開始所接觸的教育,也是人生奠基的重要階段。當有孩子時,一定要重視開始的第一步,知道不同年代的孩子有其不同的個性發展趨向,如此在看待每一個問題時,就能有不同的切入角度,這也是人生修行的最主要階段。我祖父那一代的孩子,在當時很好養,因為那個時候只要與天爭口飯吃就可以了。到了我父親那個年代就不一樣了,那時戰亂禍害多,雖然也一樣求三餐飯飽,但當時如果沒被子彈打死,就算很好命了。到了我們這一代,雖然同樣是不好的環境,但那個時候並沒有塵俗的誘惑與污染,眼目所及都是大自然的一片翠綠,讓我們能在乾淨的氣息中陶冶心神,當時在市區中都還能看見潺潺而流的清澈溪水,以及夜晚時此起彼落的青蛙叫聲,對我而言,那真的是一種享受。但是,再往後看,人類的下一代一直在變,在生活無虞的環境裡,慢慢的,很多父母開始驚慌,因為這些孩子長到一個程度時,開始追求物質慾望的滿足。綜觀年輕的這一代,每一個人對父母的經濟狀況都相當注意,因此如果沒有給予正確的物質需求觀念,那麼慾念小的孩子可能僅懷有「別人有的,我也要有」的單純比較心態,但是慾念大的孩子,可能就開始想買地段佳的房子,而且還要父母幫忙一次付清,當孩子物慾高升時,為人父母的就不可不慎了。
過去的人養育孩子,總是非常認真、努力於生活家計上,這些父母並不要求三餐能夠大魚、大肉,只希望年老時候,孩子懂得尊重父母,並且給予依靠,做好為人子女孝順的本份,這樣他們就覺得一生不虛此行,這就是養兒防老的觀念。但現代人恰反其道,變成「到老要防兒」了,因為這一代年輕人的觀念都變了,他們對待父母的心思,已漸漸存在於金錢、財富、物質等利害關係上,並開始對父母產生計較的心態。舉個實際的例子:如果兩兄弟都在打高爾夫球,其中一個有了球證的話,另一個也會要求他們的父母給予球證,不然就認定父母偏心。他們不曾體諒過這樣的金錢支出,是否超出父母親的日常生活額度,或者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這是現今孩子很少替父母設想之處。不過,孩子也不是突然間長大的,今天他們會有利害所得的計較心態,全起因於小時候,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為人父母者,如果警覺到自己的心神中出現不好的思想、心態,卻不懂得避免讓孩子沾染到那種醜陋的行為言語,如此孩子必然照單全收,直到有一天長大了,父母親就變成他們謀取利益的對象。我所認識的一個為人父親者,在生前就曾這樣說過:我的三、四個孩子都要我分家產,但我如果早分給他們,那麼等我死了,連要埋在哪裡都不知道。這個父親堅持不分遺產,他真的有眼光;在他突然往生之後,根本來不及處理遺產申報及任何的贈與囑咐,所以被扣了四、五千萬的遺產稅,導致他的孩子在繳稅金時,居然破口大罵自己死去的父親。所以,現代人到底應該欣慰自己有個孩子可以依靠,還是該憂心這個孩子可能會不孝呢?
■香火意指精神的傳承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最容易貽害於下一代。子女對父母的意義不在於他們跟著你的姓,就代表他們傳承了你的香火,因為香火指的是一種精神,就像流傳幾千年的宗教,不管是佛教還是道教,在其流傳的過程裡,儀式並未有所改變,這就是宗教的一種精神。當我們將孩子當成延續的香火時,在處事上就要讓兒女懂得敬重父母,如此根本不用擲筊求問或找地理師察看風水,只要看看孩子的品行,就能理解一個家庭未來的家是興盛或中落。一般人都以為只要家大、業大,擁有的田地及銀行利息,夠自己吃用不完,就是最幸福的了,但天下沒有這麼幸運的事,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拿免戰牌,而一輩子平安無事。孩子的所有行止表現都牽繫著日後家道興盛與否的關鍵,因為「藏財一定藏於田」。一般人在外辛勤工作所賺的錢財,主要藏納於家裡可供耕作、收割的田地,田地即代表家產的倉庫,而子女在「田地」的對待關係裡,恰恰處於守門員的位置,今天如果他堅守本份,就可能讓家產日益蓬勃,但是他若監守自盜,也難保不讓家產就此垮掉。基於這樣的對應關係,父母親對於子女的教育,就要在孩子還未完全定型時,趕緊扭正他們的觀念,讓孩子能夠深切體會物質慾望的誘惑與金錢利益的薰心,不但會為他們帶來迷失,而且這種習性一旦沾染久了,家業還可能因此一敗塗地。為人父母者不管留多少家產給子女,對他們而言,都不是真正有意義的幫助,甚至還會妨害其個人修行,為人父母者真正要做的是避免孩子沾染到不好的習性。
不只是父母的教育影響子女而已,社會的整體價值觀,也會對孩子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他們是否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根基與悟性,全靠自己的造化,並非找個地理師,改變陽宅、陰宅的方位後,就能改運的。所以,我才將這份重視子女教育的態度,衍生為每一個人一生所應有的最基本成就。人往生走了的時候,回頭一看,真正在意的並不是做了多少讓後人標榜的豐功偉業,或者留了多少田產供後代使用,相對的,是我們遺留了什麼精神可以傳承給下一代,讓他們保有處世創業不迷亂於金錢、物質等慾望的精神。如此一來,縱使他們不能夠繼續壯大家業,但也不會使家道中落,這才是我們到老最需要關心的事情。當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為人父母者很少約束他們求取物質的慾望,日後將會養大其貪婪的心性,如此當他回過頭來看待自己的父母親時,也就會很不客氣的斤斤計較。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裡,父母教育了他多少道理、給了他多少東西,將來都會在孩子身上顯現出來。傳播媒體經常披露許多很不人道、沒有情義的社會新聞,像是孩子要不到錢就追著父母跑,甚而砍殺父母等情事;處在很多事情都不合理發生的末法時期,對於子女教育的因果,可能在很多父母都還未往生轉世前,就已經自然地引現於前。對於子女的教育要拿捏出一個新角度,而不是僅止於過去父母親養育我們所要求的三餐飯飽,現在的孩子處於生活無虞的環境背景下,相對的他們的物質慾望也無止盡地擴展,這時父母親若能夠斬斷對孩子予取予求的溺愛,或許他們一時之間無法承受你所給予的痛苦,但以長遠眼光來看,這才是傳承香火、延續下一代真正的作法,當以此態度、角度來理解時,對於親情的使喚自然心裡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