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五輯
一專題論述 第五輯之十一【視名如灰 視死如歸】(2)
2019.08.17更新【視名如灰 視死如歸】
■精氣神飽滿 智慧靈性充足
人生的旅程就是讓自己的精氣神飽滿、智慧靈性充足,隨時都可以回到最美好的地方,視一切為平等,當人就是要活在這一種情操感應中,用自己的精氣神發覺快樂的所在。相對的,貪生怕死所導引出來的觀念,根本讓人無法翻身;想在有生之年享用不盡的人,當然會惜生恨死,若能有深度地將生命看的很開朗,就不會產生任何恐懼。過往每一個歲月的點滴,其實都在提昇自己的資質,打下和他人不同的基礎,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覺之中,感動著今天比昨天更有實力,今天看待生死關頭又比昨日更開朗,對於身體病痛也已經看開,肉體的病並非靈魂的病態,如此又何懼之有呢?!人內在的精氣神是不會衰老的,我們根本無須在意外在的老相,如果照鏡子時,我們從來不注意內在精神的乾淨與否,那麼難免害怕死亡。死亡當中有一很多不確定因素困擾著許多人,擔心萬一死神降臨自己身上,身後事將會讓人紛擾不已,我們千萬不要有這種思路,因為「天養人肥嘟嘟,人養人剩一支骨。」全憑老天爺作主。
當有一天我們要往生時,就要了解「兒孫自有兒孫福,各人頭上一片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人父母者要免掉許多不必要的罣礙,讓兒女了解生命的精神與要義。如果一個孩子的本質好、陰德夠,雖然現實條件較差,但相對的他接受磨練成長的機會就越大。若能如此看待,就可以免掉親人生老病苦死的罣礙,也替自己有生之年的貪圖享受劃下休止符,有朝一日當我們回去的時候,靈魂便永遠是乾乾淨淨的。因為我們已經看過眾生百態,隨時都有著不再當人的想法,只期許著自己的孩子能培養出一股生命的悟性,將社會的責任擔在自己的肩膀上,而後能給予後世一種對未來的期盼,這即是「先覺覺後覺」,也就是有先覺先悟的人,能夠引導比較慢覺知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一群十六、七歲的年輕人組成神風特攻隊,他們明知道那是一趟死亡之旅,卻能灑脫的為國家奉獻,原因就在於那個年歲的人還未曾受過世俗污染,物質生活也尚未迷惑其心境,所以反而能盡為國家犧牲的根本。但是,一個享樂到四、五十歲的人,就很難鼓勵他前往戰場,因為曾經享受過,對人生必然有所戀棧,到最後就變得貪生怕死。當一個人萌生貪生怕死的心態時,日子一定會過得戰戰兢兢,擔心萬一自己有個三長兩短,身邊的親人不知該如何處理,這些都是凡人常常縈迴腦際,甚至因而忐忑不安的擔憂,於此,很多人活得並不快樂。其實,每樁事情只要把握大原則與方向,人生的選擇就不會出錯,對於未來的看待也就不至於荒謬。二十年前,我個人所設定的里程碑,能在二十年後完成既定方向,做到許多不可能的事情,全因我的配套措施,更重要的是在立定觀點與看法時,能堅持自已的理性,並對生命的無常抱著視死如歸的態度。聚散離合總無情,倒不如趁著當下立即看破,很多悟性就是從這裡悟出來的,每一個決定多少都有其冒險性,自我肯定即是不計較得失與年歲,以達觀之心了透生死。
■氣度瀟灑 視死如歸
年輕人若能存有視死如歸的想法,於同儕之中必能懷有不同的瀟灑氣度;尊重生命便是以喜悅之心來接受死亡,當死亡來臨時也不會感慨萬千。神佛界與人界在看待生死時,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當一個嬰兒出生時,身為人類的我們必然感到非常高興,但這時上帝卻在哭泣,因為對祂們而言又有一個靈魂死亡而下到人間了,若能看清楚這個角度,才能「視死如歸」,把人生演得光明磊落,不在乎名利也不再患得患失。一個人如果不在乎名利,有好品行又知進退,就是有大原則;面對事情時,要先以大原則為準繩,好比一個家庭,必得先確立夫妻之間並非骨肉,如此雙方在進退之間的要求就會慢慢的褪色,也就能客觀的在彼此之間同修,將自己的心靈修得乾乾淨淨。國外的同性戀團體可以把集體遊行搞得聲勢浩大,乃因為人的靈魂是沒有性別差異的,它寄居於男人或女人的身體裡,只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從肉眼當中分辨陰陽;靈魂是中性的,它可以選擇另一個中性的靈魂而形成知己,也就是以靈魂的中心思想相互結合。
如果能灑脫的對待生命,就是「視死如歸」,一個人倘若在一生的時候就已經建立這樣一份灑脫的觀念,那麼當他往生時,別人不會覺得他沒有責任,也不會因為他的死而特別感到罣礙,不管是哪一種走法都可以走的很灑脫,免掉其他人傷心慟肺的感傷。自有人類以來,世俗就是無法改變喪葬場面一定要很悲情的習俗,為什麼生前不能預立遺囑,讓自己死得很灑脫,不讓別人對自己的死去有所罣礙?回去是一種愉快,人生反而是苦海,跳脫苦海當然要感到快樂才是!有智慧的人並不會在乎日子要怎麼過,當大原則拿捏正確的時候,後面零零碎碎的問題根本無需在意。就像我對生命的態度,就是每天兢兢業業的活著,雖然工作多如牛毛,但是我仍鉅細靡遺的處理所有事情,根本不在意生命的長短,我只在乎當我即將往生時最後要說的那一句話,雖然現在還不能預知那時的狀況,但是我絕對可以瀟灑的走這一回。
在當人的過程中若能養足精氣神,就沒有白活,對生死門看得開的人,日常生活裡一定可以卸下許多不必要的罪惡,並以正面的角度來看待許多事情,連最難捱、最困頓的環境也能甘之如飴,這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尊重它的來,也高興它的回。眾多佛學經典常常提及「歸去」一詞,「歸去」就是回到我們當初來的地方;回去也有層級之分,有人修成神佛回返來處,有人修成了孤魂野鬼還回不去。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趁著當下修練心神,在心境當中拿捏自己的大方向與大原則,如此自然能了解「莫名其妙」的真正意涵。有生之年若能致力於此心境的耕耘,勢必能夠從中學到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