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五輯

專題論述 第五輯之五【忘親易 使親忘我難】(2)

2019.08.08更新

【忘親易 使親忘我難】

 

 

■孝順牽動因果報應

 

 

接著就孝順的角度來談,很多人覺得家族的遺傳病,可能與血緣、風水、地理有關,更明確的講是來自於因果報應;當父親中風的時候,為人子女的若沒有好好的照顧,不用多久可能就輪到自己害這種病。過去西方靈媒也做過類似前世因果的解釋,他們認為患血友病的人,也就是紅血球血癌的人,上輩子可能對感情比較泛濫、不執著,而且曾經傷害過別人,所以帶這種病來到這輩子。當父母親罹患重病時,為人子女者是否懂得照顧相處,將決定日後自己是否患同樣的病兆。

 

我的祖母以前住在屏東高樹鄉,那個時候只有一小塊田地,後來伯父好心的接祖母到高雄去住,結果,有一天祖母因坐摩托車不小心而摔成中風。當母親帶我到高雄看祖母時,母親看祖母躺在床上,當即痛哭流涕,因為沒有人幫祖母擦背,導致她的背全爛掉了;而祖母因為伯父對她不孝,也把自己當瘋子看,將自己的大小便全往牆邊掃,沒多久就去世了。之後,我的大伯也因中風而死掉。這事當然不能因此而全盤論定,但基本上我們可以瞭解,有生之年中很多事物的回應可能是很直接的。

 

不管父母親多年邁,我們最能盡孝道的就是服侍他的病。過去人家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現在最難堪的病可能就是安寧療養院裡的癌症患者。這些癌症患者在安寧療養院的時候,心裡早有定數,因為鈷六十照完之後食不知味,人生中食衣住行育樂的享受,對他們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當物質慾望降為零時,只期望能有好的善終,這個時候親人可能就是他心裡上最大的負擔。我曾經告訴很多朋友,服侍父母或長輩只能有常態不能有百態。常態就是從自己小時候到年長,對待父母一貫保有的尊敬態度;但很多人服侍父母親的方法不一,賺錢回家時氣焰高漲的,以為這就是孝順,如果虧錢了,一樣跟父母說,以為這也是孝順,只是臉上的表情隨時在變化,任何喜恕哀樂的表情完全用在服侍父母親,這就叫百態。

 

 

 

■安寧療養院裡的孝思

 

 

為人母親者若無法在常態之下接受子女的照顧,孝思對她而言則是一種負擔,而不是幸福。由此可知,在安寧療養院裡的很多老年癌症病患,他們並不恐懼死亡,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距離死亡不遠,只是按捺不住子女沒來看望的孤寂與心傷,要不就是孩子心不甘情不願的來探看,反而攪得自己心情不好;這種衝擊對於一個瀕臨死亡的長者,是多麼殘忍!很多人對於孝順父母有一番自己的解釋,「我又不是沒有養他!」但是牛、狗、馬都一樣有人養啊,如果不孝順的話,那跟牛馬又有什麼兩樣?!

 

年紀愈大的人思緒愈複雜,他們希望感受到的不是物質生活帶來的誘惑,而是子女們一言一行中所帶給他的感受。如果子女對父母親的生活照顧是出於自然時,就叫孝順。幸運點,為人父母者可能生到一個當總統或做大官的孩子,但他們不見得因此高興,父母通常希望孩子的人生起伏不要太大,不要像盪鞦韆一樣忽高忽低的,如果能夠一生平順也就滿心感謝。

 

為人子女的要讓父母覺得自己的孝思是一種自然,這種自然的孝思也可以做為教育下一代子女的榜樣。如今的孩子們對於孝順的體認,只知道書本裡的二十四孝而已,根本無法觸動其對孝順真正的認知。人家說:「大人生日吃肉,孩子生日該打」,這當然不是說一定得拿根棍子來管教孩子,以帶動孩子的想法跟著父母走,但貴為長者的父母親,如果所有的言行舉止都能做為孩子的榜樣時,孩子不孝順也難。夫妻倆是否在夜闌人靜時好好的談一談,捫心自問自己的待人處事方法能否讓孩子當榜樣,以獲得孩子的尊敬。很多父母親在日常生活中偏離了應有的軌跡,相對的也影響孩子日後對自己的尊重,尊重愈趨淡薄之下,最後就會變得愈來愈不孝順,甚至於財迷心竅。

 

 

■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報紙就有一則報導:一個年輕人知道父親的錢都綁在腰上,於是帶著朋友去到醫院,將住院的父親拖到外面全身脫光的丟到泥淖裡。當一個社會父不父、子不子,倫理之間的倫常受到強烈的戕害時,受傷最激烈的當然就是這一代的百姓。對於孩子孝思的教導,沒有一定的法則,完全在於將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當成榜樣;很少人研究如何履行孝道,但如果做不到孝,功業彪炳的事業,或是叱吒風雲的政治地位,也都會變成曇花一現。因為人活著的目的並不是只有盡其享受人生,最主要的還是要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雖然這是一句口號,但是若能真正深入其精髓,就能發現「老吾老」的確是人世間非常重要的指標。

 

如果能將很多長者都當成自己的父親,相對的就會左右逢源,畢竟那份心思是非常寬廣的。如果連自己的父親都照顧不好時,要用什麼樣的角度跟社會相處?!又有誰會相信你說的話?!所以被倒錢、拐錢,也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一種自然的循環;循環或許是一種契機,或許是一種帶動,但也同時是一種提醒。年紀大的人本身對於生存都有一種恐懼感,為人子女的則要從小就懂得安慰自己的父母親,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讓他們煩惱。母親以前常常要我節省點好買房子,我會馬上回她:「我出世不是為了買房子,而是要來辦事情的。」久而久之,看到我愈做愈輕鬆,她也愈看愈輕鬆。因為她每天早上都會到高雄市中正體育館做運動,那些晨起運動的有些是師大的教授夫人,也都是我的觀眾,聊天時自然會跟母親誇起我,她聽了當然很高興。本來早上去就好了,現在連下午都想去,老人就是這樣,所以後來再也不曾叫我買房子了。

 

 

 

■共同遵守生命聖典

 

 

讓父母沒有罣礙的同時,還要讓他們不怕生死。當心中沒有任何掛慮時,什麼時候往生他們都覺得很自然;如果還為誰不成材、誰還沒娶而煩惱,當然也就覺得人生有所牽掛。所以,為人子女的不是把錢貼在臉上,就能讓父母高興,只有讓父母對自己沒有任何細如沙針的掛慮,才是孝道的表現。左鄰右舍或週遭朋比的任何人,看到你對待父母親的表現與作為時,自然會與你成為圓融十方的朋友。當一個人能夠左右逢源時,人生的旅途及事業的對待又何懼之有!

 

「忘親易,使親忘我難」是一個嚴肅的話題,當大家看到這個專題時,都應該摸著自己的良心,省視自己與長輩的溝通方式及相處對待關係。問問自己的孝順是常態還百態?我們可以從許多記錄影集看得非常清楚,不管是哪一種動物,自有人類以來,動物即本能的愛護子女,子女也自然的對母親有所依賴。這是一種基本天性。人類既為萬物之靈,就應該把生物的天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做為大家共同遵守的生命聖典。不管教育下一代,與上一代圓融相處,或是做為人生的自我交代,都能打出好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