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三輯

專題論述 第三輯之十五【漸悟 了悟 頓悟】(1)

2019.06.24更新

【漸悟 了悟 頓悟】

 

 

 從漸悟、了悟到頓悟,並不單指心靈好的一面,漸悟、了悟與頓悟也會用在相反的解釋上。打個比喻:報章雜誌常常披露一些黑道大哥的成長背景,他們小時候可能因為家庭破裂或者環境貧苦,而沒有自我發展的空間,自然也無法獲得好學識。當這些人到達某個年紀出社會後,就必須靠自己養活自己,然而因為沒有一技之長,也沒有傲人的學歷,他們所從事的工作自然比一般人來得粗重。那種賣勞力、賣時間,所得又微薄的工作,一般孩子根本無法適應;何況每個人在不同成長階段,都有其不同的慾望,當這個慾望不能被遏止時,就可能會隨波逐流,也許在某個機緣下就被大哥級的人物吸收了。接著,進出的場所、金錢的所得、擔任的工作以及威風的程度,當然與過去大有不同;講到「黑」可能就跟毒、嫖等相關行業有關係,這時也就漸漸了解賺錢的門道,這就叫漸悟。當逐漸了解與過去當黑手時完全不同的賺錢手法時,心思無形中會挪移,這時為了表現自己的死忠以受重視,也就顯得勇猛非常;接著開始不想老是跟著別人走,於是有了自立門戶的想法,這就是了悟。了悟到過去一直跟著跑龍套,現在自己開始當家,於是慢慢的有了自己的賭場,等到賺了些錢,又發覺循著正道賺錢速度太慢,便了悟出必須投資一些與法律挑戰的事業,然而這種日子又過得不安泰,便即刻頓悟,頓悟於參選民代以讓自己擁有護身符。這就是從漸悟、了悟到頓悟的社會結構的另一面。

 

當下每個人的生活都非常富足,因此也帶給許多人迷失於過去沒有過的享受;小時候無法達到的慾望,長大努力後,通常都能夠如願以償,當一個人觸摸到過去渴望卻不曾享受過的事物時,才發現原來也只不過爾爾,沒什麼大不了的。沒有外遇經驗的人覺得外遇應該很刺激,但碰上了才發覺讓自己很頭痛,尤其當事情無法擺平時,非但不快樂還每天愁容滿面的;當物質生活的追逐讓自己感到索然無味時,回頭一看才對人生意義的追尋感到緊張。會對人生意義的追尋有興趣的,通常是因為慾望還沒達到而受煎熬的人,要不然就是已經長久浸淫於慾望而感到索然無味者。

 

 

 

■物極必反 日中則昃

 

 

就像臺灣過去苦哈哈的年代,全民百姓有志一同都是為了賺錢,等到錢賺到淹腳目時,才知道這些錢反而帶來強烈的殺傷力,腐蝕許多百姓的根基,同時帶給許多人不好的心性變化;這時國家便開始緊張,只好大力推動心靈改革運動。由此可見,大到國家,小到個人,許多事情都是物極必反,日中則昃。

 

大自然會用很多現象變化來啟示每一個人,它時時提醒人類與大自然萬物一樣。看到太陽日正當中時,就知道它會往西南挪移,慢慢進入夕陽,再慢慢變成黑暗;相對的,人的興盛又何嘗不是如此,所以物我同類。大自然萬物與人都是同一類,但是我們要能一撥就轉,看到大自然所給予的警示,我們的腦筋、觀念就要轉,這就是漸悟。當感覺某件事物給予啟發時,就要了解到原來它漸漸的在向自己招手,這時我們就要懂得挪移思維。漸悟從大處而言是修行,從小事來看就是我們平常的為人處事。不管是組成家庭,或是在公司擔當工作,當環境固定不變時,人性心理一直在變化,這時我們的內心就要懂得跟著轉變,這叫悟,這種悟是為人最根基的對待。金剛經裡說:「斷疑生信」,就是漸悟,因為疑心多暗鬼。大部分人過日子都是三七分,三分打禪七分享受,每天都希望自己的心靈能夠得到一點恬靜與真實,然而一旦看到外面物質慾望在招手,個人興趣一投入,對於自己應該堅守的原則往往便有所迷失,所以三七分的方式當然無法漸悟,因為沒有斷疑生信,斷掉疑慮才能生出信心。

 

人生的價值很多,你可以很認真的工作,賺取應有的金錢;你可以很認真的生你應生的小孩,但是切記要教好孩子;你也可以很認真經營你的身體,但要用在有用的地方;這些都是個人可以經營的自我世界。疑慮是一個人生活的姿態,然而在斷疑生信心時,必須了解:天地間,惟有真正領悟出生命的宗旨與價值,才能感受到實在的快樂。要得到實在的快樂不是那麼簡單,每個人的快樂都是曇花一現,從吃的、用的、穿的、住的,到剎那得到的感情,沒有一樣東西曾經久留過,唯有自己漸漸悟到的實在感受與快樂,才是真正的追尋。

 

 

 

■心中無疑慮 先覺覺後覺

 

 

個人從事這個工作十幾年來,我是瞎子不怕槍,但是我快樂高興,因為我找到真正的道理,非但能夠自娛娛人、自覺覺人,還能夠利他人。這種工作的深度或許艱澀難懂,但如果能看穿、看破,就能知道眼前的迷障,就是人類生存鏈裡基本的享受。一個人如果知道從精神層次昇華自己的思維,就叫漸悟,但很多人在漸悟的過程裡,因為心思無法篤定而產生疑慮。打個比喻:過去古式房子在過年時都會貼個門神,門神站在兩邊,過路人都會講某某家的門神在那裡,他們認為祂是某家的門神,但這個門神說我是某家門外面的神,不是某家門裡面的神;內與外就代表我們心裡有無疑慮。如果一個人懷疑談思想、談看法對嗎?講精神有益嗎?疑慮一產生時,就沒有一樣做得成。我曾經提示過上士、中士、下士之分,這不是軍中的階級之分,所謂上士就是:當一個人聽到有人告訴他道理時,他靜靜的聽,靜靜的學,若覺得有道理,聽後即感到很舒服。就像我時常接到很多觀眾朋友的道謝來電,他們對我不是稱阿彌陀佛,就是說功德無量,雖然我不求這些,但是聽了很是高興。其中有些年歲大一點的,一聽就知道是我母親那一輩,年紀輕的尤其讓我感到欣慰,那代表收看「心海羅盤」節目的觀眾年齡層一直在降低,也代表臺灣的福氣越來越明顯,吸收這種知識的本島百姓越來越多。「中士」就是不排斥走進這條路,他慢慢的聽,慢慢的感受,不會有立即直接的反應,好的撿來聽,聽不懂的也不再繼續追尋,這就是中士。「下士」就是門外漢,他聽到我們的節目,可能會說我們是瘋子,「什麼時代了,還有人說這種話」,「什麼時代了還聽這個」很多年輕人覺得這是一個科技時代,處處講求經濟效率,我們講的已經過時了,應該談股票點數才能順應潮流,這就屬於下士。既然當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健全、有殘廢的…,也就有各種不同的心思,但如果漸悟的人多,自然就能先覺覺後覺,因為有先覺悟的,自然能引導後面的人努力追尋人生。

 

最近有個消息很令人振奮,就是除了我們忠實的觀眾外,又新增加了一批支持的朋友,這些人過去可能涉足黑道,但由於幫派解除,他們也想重新擬定人生里程碑,急著讓自己的思想騰空了悟,所以很自然的就聽起我們的作品。還有一群人是富商高賈或當地仕紳之流,他們對地方都有相當的影響力,在聽了這個節目之後,非但支持,還希望將我們的書籍廣散於其周圍關係中。這是兩極化的兩類人,有錢人更需要道理,因為他們只是有錢,其他什麼都沒有,若懂得在此時漸漸的去追尋,悟出道理,才是上士之選。

 

漸悟來自於斷疑生信,若心中還有疑慮存在,聽節目、看事情、做事情絕對不會貫徹始終。就像宗教信仰,有許多人在宗教信仰的領域,常常渴望自己有超乎人類的能力,並希望自己能因此幸運的看到觀音菩薩、耶穌基督、佛祖或是天主,但這樣的人永遠也看不到祂們,因為只有看到自己時,才能看到天地間所有的神佛。若看不見自己,又對神佛的存在懷有任何疑慮,便永遠都看不到祂們。真正看到是看到自己之後斷掉這個疑慮,因為神佛不存在外相與樣,我們的內心也同樣看不到樣,所以看不到內心就看不到神佛。在看待這類事物時要斷掉疑慮,才能慢慢的漸悟;當自覺生出漸悟的果實與感覺時,就要打鐵趁熱的進一步了悟,知道人生道理的追尋方向已經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