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三輯
專題論述 第三輯之十二【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2019.06.20更新【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句話是曹操講的,句子的含意相信大家都能理解。過去有許多先聖先賢,及創立豐功偉業的人,當人世間的求謀走到一定階段時,必然會感慨良多,因為當他回頭一看,過去生命的脆弱,真的像清晨的露水滴在萱草上,非常的淺薄沒有依靠,甚至危危顫顫,隨時可能消失不見。一般人當然不見得要有豐功偉業,才能和曹操有同樣的感受,這個專題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正視自己所過的日子,慢慢的拿捏出自己未來人生的走向。
阿姆斯壯登上月球的時候,在寰宇太空裡,從月球的方向望向地球,他看到地球上有沼澤、有山川、有樹木、有雲霧等等一切,但是往月球的方向看去,卻是一片空洞、飄渺、荒蕪的風景;那一刻,他的感受非常深刻:這麼好的一個地球,為什麼人類不懂得愛惜,好好保護資源,好像一個人只有易地而望,才能知道它的可貴呢!
宇宙的「宇」字,就是我們所講的上、下、左、右四方。科學界早有許多科學家在研究「黑洞」,「黑洞」就是當行星本身的能量耗損到一定程度時,會慢慢墜落到一個非常大的吸盤裡,甚至消失在銀河系中;由此論斷,宇宙時空的運轉可能有停止的時機,相對的,地球又何嘗不是如此。從「宇」字的啟示,每一個人都要懂得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與環境資源,若將「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句話用在環境的保護,也是非常恰當的。近年來大陸華中地區的水災,被媒體形容為長江已經罹患了胃潰瘍,主要是因為洞庭湖已經無法擔負長江的排水、疏洪功能,因為長江兩岸之間的樹木已被砍伐殆盡,泥土直接沖刷到江河裡,洞庭湖本身淤積了大量泥沙,洩洪功能當然就變差了。罪魁禍首還是人們對於生存觀念的淺薄,以及薄弱的自然保護理念,如此發展下去,人類必然一再面臨跟大自然環境挑戰的痛苦情境與承擔。
■把握光陰 培養觀念 立定腳跟
有句話很有意思:「祖先的昨日,就是我們的明日」,自然界裡沒獎懲,只講因果;從大自然資源的保護,讓我們了解「宇」字所含帶的意義,它象徵著:從上、下、左、右四方,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那「宙」字又作何解釋?「宙」就是過往雲煙的往事,也就是過去、現在與未來;「宙」代表我們曾經踏過的步伐,也就是曹操所講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宙」也意味著人類應該掌握生存的時空,由於很多人不懂得培養觀念,讓自己日後的生存競爭及人生修為有好的立足點,所以很多人的生活都非常的淺薄、庸俗、平凡無奇。
觀念不健康,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將扭曲生命的價值觀,當扭曲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的「宙」可能也會跟著毀滅,毀滅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更毀滅在這個社會已經凝聚卻扭曲的價值觀,所以觀念是每一個人賴以繁榮及延續人類的根基,也是必須堅守的最後一道防線,當這道防線不復存在時,我們等於在黑暗中行走,必須跟魔界搏鬥,也必須承受與不同的觀念共同生存的苦楚。
從「宇」字引伸出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從「宙」字延伸出建立觀念的重要,而「去日苦多」就是要我們懂得掌握光陰,各位或許還不盡然能夠體察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細節,人家說:「人從橋上過,只見橋流,水不流」,的確,當走在橋上時,感覺好像是橋在走,而水根本不會動,坐火車的景象也類似如此;所以,我就推論出一個結果:時間本不動。時間對有智慧的人來講,是經驗與觀念的潤滑劑,但對於愚蠢的人而言,卻是面目可憎的催化劑。每個人都要懂得掌握時間的輾轉流過,一個真正有觀念的人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因為時間本身是不動的,但一個無所事事的人卻覺得時間過得非常緩慢、冗長,只要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拖泥帶水的,無法按照一定的時間處理掉。時間本身根本沒有移動,重要的是人在處理時間的過程時,懂不懂得掌握它的運作,從中真正體會,並建立觀念。
一個人如果觀念健康、獨到,凡事才能如無字天書滋生無聲禪機;要能了透所有禪機,就必須從大自然中養成自己的觀點,從生活中慢慢的加以揣磨。早期社會常常強調門當戶對,很多富商高賈不管找女婿還是媳婦,都很注重應該有的基本水平;尋找文化、觀念水平相等的人相通是應該的,但不應該是財富地位的考量,因為優生學的來源並不完全是基因的傳承,否則兩個博士的結合,為什麼會生出智障兒?這表示一再強調基因的同時,也必須反求積德,積德才會得到應有的福報,只是世俗人等往往只追求眼前的表象,錯誤的選擇來自不當的觀念帶動;所以當每一個人在經營自己的觀念與人生角度時,要懂得從過去錯誤的追逐中,釐出一個新的跑道。
■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 覺者佛陀
談到跑道,過去在「談古論今」有一個專題叫「拚」。「拚」就是看誰輸誰贏,中間有比較,難免會有爭戰,「拚」也可看出一個人的觀點。在有限的歲月中,許多人都拚在有形的利益追逐,真正拚在反躬自省,檢討自己的錯誤、貪婪,及反省自己是否懂得謹守無形無相的人畢竟太少,所以「拚」就拚在人生的觀點問題。既然是拚,當然就得要主結果,人跟神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所畏的是道理跟原因,祂擔心自己拚的方向錯誤,或是想法錯誤;但是凡俗眾生不怕想錯因,只怕結錯果,萬一自己的征戰沒有結果,那拚就沒有意思;所以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凡人之所以恆常凡俗,人神之分就在於此。
「迷者為眾,覺者為佛陀」,「迷」的代號等於眾生,「覺」就是佛陀,所謂佛陀不見得要當成佛教的佛陀,我們可以將佛陀當成大知識者,有見解、有觀點的人都是佛陀。不需要有很高的學歷,甚至不識字都沒關係,只要認真修行自己的「拚」,選對道路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佛陀。不要以為自己書讀得比較少,學道理會比較困難,中國的文字形成統一而有記載也是自秦朝開始,難道秦朝之前的人都沒有智慧、沒有見地嗎?!那秦朝之前堯舜之治是怎麼來的,那個時候的人又如何修行?由此可知,人類本來的性格是相當清澈的,只是在五千年的文化中,有人的角色從「流浪變循環」。「流浪變循環」這句話很有意思,過去我們因為無所依憑,便慢慢的放縱自己,當找不到根的時候,只能在人生旅途上追逐道理,也就形成一個流浪人;當人流浪久了,往上騰升的勇氣與志氣便蕩然無存,惡性循環之下,必然很難掙脫出靈性,找到自己的根氣。
這個專題的精神所在,就是要大家一起來保護寰宇之間的大地環境,也希望大家重視個人觀念的養成。觀念跟時間有直接的對待關係,曾經有人問我:修行的深淺如何分別,修行的深淺度其實很容易分別,一秒鐘就能覺悟的人,一定比十年才能覺悟的人來得有智慧。我曾經講過「荀全非苟且,等待非忍耐」的專題,要得道就要有這樣的認知,必須懂得自己現在也許並不如意,不管在經濟、地位或工作職位上都未能恰如其份,但還是要繼續往前走,往前走就是苟全。苟全自己的生命能找到出路,而不是苟且在物質生活的慾望裡,或者希望拿到更好的職位、更好的財富、更好的享受或俸祿等等,我們不應該用這種心態來面對消逝的時間與生命。
■掌握時空中的望聞問切
「去日苦多」就是要我們覺醒,要我們在適當的時空中找到真正的道理,如果能用這種指標來看待,相信等待就不會讓人覺得無奈;由於無法分別苟且跟苟全之間的差異,所以大部分人都把等待當成忍耐。等待是等時機一到,立見端倪,找到個人追尋的方向;等待是等待機會讓自己了悟生命的道理,而不是委屈的忍受挑戰與折騰。由於很多人常常搞錯時間的利用角度,以為自己沒有辦法達到某種境界或預期效果,便因此覺得忍耐是徒然的,於是便開始翻臉,覺得一昧的等待不是辨法,必須要積極的求索自認為可以得到的種種,這是世俗給人的最大難題,也是一般人不懂得掌握時空的望、聞、問、切。「望,聞,問,切」是中醫學理的診斷方法,望診是靠醫師的雙眼,觀察患者的精神、神態、氣色、顏色、舌質與舌苔等;聞診是依據聽覺聽取患者發出的各種聲音,依據嗅覺聞患者口腔或身上發出的氣味加以診察辨別;問診是醫師詢問病人關於病情的自覺症狀,發病時期、治療經過及病人的背景資料,如:生活習慣、飲食、職業、精神狀態等等;切診則是把脈診治或觸診;「望,聞,問,切」是中醫療法中必要且重要的四個步驟。很多人雖然已經走過大段的人生路途,卻不盡然了解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句話;您對於自己曾經走過的數十年歲月,是否認真的做過望、聞、問、切,診治自己的想法是否錯誤,觀點是否偏執?只有這樣的自我要求,才能找到自己失落的根以及人生方向。
根據我的觀察,不管是研討性質或與社教有關的演講會,觀眾人數一定都輸給辦法會的人潮,這實在是奇怪的事情。有人說「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行經」,但是在臺灣卻有很多人帶著濃厚的期待,認為參加法會可以積功德,讓自己馬上改掉厄運。任何人如果帶著這種心思參與法會,非但對神佛不敬,更對不起自己,這真是件悲哀的事情。不懂得望、聞、問、切,不懂得了解自己的缺陷,只是一意的索求剎那間得到回饋、庇蔭與保護,帶著這種目的參與法會,誠心不夠,靈性當然也就不會來。但人常常昧著良知,做一些欺騙自己的愚蠢行為,到了一個階段,就開始怪罪說這個法師不靈,那個得道高僧的磁場不夠,以致於自己的困難未能獲得解決。「去日苦多」就是要人自我反省,而不是要你參加某個盛會,然後就能武功百倍,凡事遇難解厄,天底下如果有這麼簡單的事,那對循規蹈矩、好好做事的人就太不公平了。
■春耕 夏耘 秋收 冬不藏
真正的公平,就是凡事要先正視自己的望聞問切,了解望、聞、問、切之後,才能找到人生的觀點,從觀點中了「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行經」的道理,「行經」就是我們做事的依循,也就是所謂的:「春耕,夏耘,秋收,冬不藏」。自古以來,大家都說要冬藏,因為以務農為生的莊稼人,總要庋藏物資以熬過寒冬,那什麼是「冬不藏」?冬不藏就是發揮布施、捐贈的精神,捐出自己的所得,捐出社會的一條光明路。過去大家都很貧窮的年代,能夠以物濟人,拿些飯菜給別人吃,就已經是大功大德;現代人已經不需要務農為生,以臺灣目前的生活水平而言,生存對大部分人應該不困難,現代人如果懂得去日苦多,懂得弘揚自己的立足點,臺灣就有希望了。社會欠缺的,已經不是經濟不足,而是大家悟道悟知,以及跟自己挑戰的能力。我們如此苦口婆心的抒發這些理念,就是一種善知識的傳播,目的是希望導正過去的錯誤觀念,引領大家走出共同的理想道路。心海羅盤「傳播善知識,你我有共識」的理念,就是希望大家能夠一傳十、十傳百,讓社會大眾都有機會來接觸善知識,到時候相信這個社會要不清也難;傳播善知識就是當您了解「去日苦多」之後最重要的工作。
或許在修行之路,您沒有辦法像我一樣站在台上侃侃而談,但每一個人都有影響周遭人事物的能力;如果您曾經聽經說道,現在就可以身體力行的行經,將您所瞭解的善知識慢慢的傳送出去,這對站在台上戮力傳播的我,將是莫大的安慰。中國人有個很不好的習慣,雖然做事的手腕俐落靈活,但每當需要拍手,以茲鼓勵喝采時,大家的骨頭就變硬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的,不好意思拍手,這就是中國人的文化。「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個主題,就是希望能夠發揚「傳播善知識」的理念,喚醒大家失落的心性,同時也讓大家理解「宇宙」二字帶來的啟示。「宇」就是對周圍環境的照顧,「宙」就是自我觀念的建立,當兩者並合,大家便能愉快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希望您也能夠心有同感而付諸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