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三輯

專題論述 第三輯之三【消除生命中的對立】(1)

2019.06.05更新

【消除生命中的對立】

 

 

所有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面,不管是自然界裡的陰陽,動植物中的陰陽,或者內在個性中的正反兩面,任何事物都不會只有一面而已。個人十幾年前從事思想導引的工作到今天,心裡深刻的體會到人不快樂的原因,不外乎無法消除生命當中的對立,如果懂得拿捏這個角度,人生的經營必能平步青雲。這幾年發生的天災及地變,讓身為人類的我們著實感受到立足點的脆弱,我們無法要求自己能夠免於任何禍事,但若每個人的心裡都懂得消除生命中的對立,那麼儘管面對那樣的過程,還是可以活得很快樂。五行中有一句話叫「水火既濟」,這表示水與火並不是相剋的,它可以透過兩種生態間的妥協對待,讓人類的生存產生依靠。

 

 

 

■消除生命中的對立 平常心為前提

 

 

在生活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難免都會碰到正反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富有與貧賤,高貴與低俗,高、低、富、貴、貧、賤同時穿雜在我們的生活中,如影隨形的跟著思想在抗衡比較,如果將比較的心思變成自己內在的一部份,沒有一個人會活得快樂,因為有錢人隨時害怕感受到貧窮,必然想盡辦法讓自己不陷於貧窮。但若站在消除生命的對立角度,有錢人反而應該多去看看貧窮人家怎麼過日子,並站在富有的角度發出慈悲心。窮人則應該多用點時間看看富有的人是怎麼賺到錢的。兩者之間可以互相學習,而不是有分別、比較之心,想擁有甲就不願擁有乙的對待關係。

 

如果一個人心裡放著愛也放著恨,當這兩樣東西併合在一起時,不管自己站在哪一邊都不會滿意,因為任何一邊隨時都可能反射出另外一面讓你看。消除生命當中的對立點,其大前提就是要有平常心,不管是創業、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教育觀念、或者個人資質,日常生活當中所有休戚相關的事物,都必須要以平常心看待,因為每一個人能夠深入的尺度不同,所以有句話說:「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業障個人了」,但在飽食、消業障的同時也要消掉對立感。

 

對立是一個雛形,隨時會產生影響力。打個比喻,在臺灣經濟剛要起飛的時候,很多農村的年輕人如果不到大都市奮鬥,就覺得這輩子可能沒什麼造化了,因為他們認為鄉村的環境貧瘠,而一個人是否能有成就端看於本身所處的外在環境,所以也就出現了「舊皮箱的流浪兒」這首歌。這些農村青年來到都市的大環境中,便立定若不成功絕不回家鄉的志向,以對自己的人生交代。然而,一旦進入這個大社會,才發覺並不是自己當時所想像的,為了顧及顏面,只好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開始說起欺詐哄騙的話,這就是陷於瓶頸的一種寫照。

 

夫妻之間也一樣,談戀愛時兩個人都只有愛沒有恨,愛意充填於彼此間相互映照的心扉,然而一旦一起走過生活,環境與現實生活的壓力,便開始讓女人感到不滿,因為日子不是當初所想像的清閒,先生的態度也不是當時那樣的安適體貼,而身為另一半的先生也覺得自己當初選錯對象了,越看越不像自己的老婆,無形中都給彼此很大的挫折感。有個比喻很有意思:如果一個人想讓自己整天都沒有精神的話,只要一早喝杯洋酒,就會發覺自己癲癲的沒什麼精神;如果想讓一個人一整個禮拜都過得不舒服,就要他去買雙新鞋穿,因為新鞋要穿出好穿的柔軟度,起碼要一個禮拜;如果想讓一個人整個月都過得不高興,就要他一個月搬一次家;又如果要讓一個人一輩子都不舒服,就讓他嫁個不好的一老公或娶個不好的老婆。

 

 

 

■唯有愛才能相容並濟

 

 

人之所以會不高興,就是因為有太多強烈的自主意識與對立感,或許我們沒有真正了解過自己的心裡,總以為愛與恨本來就可以放在一起,殊不知就是這兩種觀念在我們的心裡共生共存,才讓我們不高興。所以我們要永遠扮演「拿香對拜」的角色,「拿香對拜」就是希望對立的兩樣心思都不要出來。一個人富有的時候反倒不快樂,錢的支使不但沒有帶來任何寬鬆舒坦的感受,反而讓很多事情接踵而至。貧困家庭裡的孩子容易教,富裕家庭中的孩子因為不欠缺任何東西,反而教不來,還要擔心金錢會污染其成長的心理。如果能瞭解這個專題的精髓,就能開始消弭自己心裡的陰陽兩面。每個人都要讓陰陽兩面能互動,千萬不要個別擁有,就像這個世界如果都是女人便不會持久,如果都是陽剛之氣的男人,相對也無法相容並濟。不能相容並濟就是一種雙重個性,人生在世最悲哀的莫過於自己存有兩種個性,也就是同時擁有愛與恨,一個人一旦同時存有愛與恨,便會愛人時是一種樣子,但一生氣時對人的鞭撻、指責又是另一種樣子,與過去所認識的自己完全兩樣。由此可知,為何夫妻、君臣、父子一旦反目成仇時,親情愛情便蕩然無存,原因就在於他們讓兩種不同的感覺同時存在心裡。

 

人要活在寂然,也就是寂寞又安然,才會快樂。神佛從未挑人供,神佛之所以成為神佛,是因為世人不管做惡事或行善事,對祂而言那都是人性,祂只希望人們不要被好壞給沖昏了頭。我曾經說過:當一個人往生時,看到牛鬼蛇神要來迎接,千萬不要感到恐懼;看到觀音菩薩來接時,也不要覺得喜悅,當對兩者都沒有感覺時,就是成佛的時候。所以,若把人生當「成佛」的階段來經營,就會浸淫在它所給予的快樂中。

 

一般人都活在食衣住行育樂的表象中,每件事情都會對人產生不同的羈絆,也都會生出好壞,但沒有一件事情的好壞能讓人永遠掌握。先有好的東西,相對的才會知道什麼叫壞的東西,也才會恐懼失去,因為升官了,才會怕丟官;因為有錢了,才會怕沒錢;因為生意成功,才會怕失敗。就像上一次的豬瘟事件,臺灣全省大概有七十萬人瀕臨失業,因為許多關係企業都是靠這個運作過程在過日子的,然而世事無常變為常,只有懂得變化自己的心靈才叫常。「變」就是要變出自己看事情的方法與觀點,變出自己內在的精華,這種精華就是用同等平靜的心情來迎接光榮與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