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三輯

專題論述 第三輯之二【好材流不出安平港】(1)

2019.06.03更新

【好材流不出安平港】

 

 

早期農業時代每當農作物收割後,小孩便在田裡開始建土窯烤蕃薯、雞蛋或甘蔗,這時必需撿木材把土燒紅才能烤,因此小時候我便練就一身撿木材的好本事,木材撿久了,材的好壞、燒了有煙沒煙,我一看就知道,這就是經驗法則。颱風來時,雨水也多了,山上的水會將一些木材順著河流慢慢流到平地,當時有許多人為了蓋房子,就利用每次的颱風天,順著河流撿木材回家,這些木材有的當材燒,有些當屋樑用,因此只要是好木材絕對不會流到安平港,因為好木料早就被拿走了,不可能流到安平港再流出海域。

 

 

 

■認識自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相對的,只要是好人才就不怕寂寞,當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足夠時,每一個人都是人才,只不過在社會上所用不同而已。民國八十二年,我在中國大陸北京的中央電視台擔任特約主講,當時我在中國青年報主寫的「葉教授思想者專欄」的一篇文章「取材有別」已經講得很清楚:老天爺造人與造山川林野的木材一樣,資質硬朗一點的就像檜木類一樣能拿來當棟樑;具有彈性的就像枕木一樣的拿來當橋板;稀鬆透氣的拿來當紙漿;最後的乾脆就拿來當柴燒。人生在世也應用此觀點來看待自我的人生觀。

 

生命旅程中,每個人都會經過少年、青年與老年,每個人都必須去嘗試每個階段,但是走得最悲哀的人是不知道怎麼走法,也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於是越老越害怕。這個專題就是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每一個人都是好木材,都流不過安平港,因為只要是好人才,就可能在中間被看重而收攬,為自己的人生打出好分數。

 

我常常對自己的生命進行自我了解與探尋,因為認識自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年少時大家通常都懵懵懂懂的,無法抓到好主張,只憑著一時的興趣去感覺自己喜歡的事物,但到了青少年開始走入考試階段時,無論是考大學或高中,就得考慮自己是不是這塊料子,這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否則就像報紙及電視新聞報導的新聞事件一樣讓人覺得鼻酸:一個聯考失利的重考生,因為分數考的不理想,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成績,因而留下一封遺書就跳基隆河自殺了。幾年前臺灣流行電子雞,幾乎每一個小孩都將電子雞當寵物來養。以此看來,臺灣的父母也養了很多聯考雞,因為大部分的父母都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為他們規劃未來,這是很荒謬的事情。我有個好朋友就曾經告訴我,他的小女兒正要升上小學五年級,班上的導師居然主動想辦法要將他的女兒換到某個老師的班上,因為那個老師比較會教,這是怎樣的心態?!現代科技化社會,許多父母也將孩子的讀書過程設定在程式裡,開始為小孩規劃路途:小學應該怎麼讀,初中應該怎麼補,高中應該如何競爭,如此孩子自然變成一隻聯考雞!這些家長們還不僅止於規劃,甚至恐嚇小孩如果大學考不上,就一輩子沒用了,孩子被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引導久了,若萬一沒考上學校,便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最後只好走死路一條以死謝罪變成最後的結論,這真是社會的悲哀!在整個社會中,大人有大人的觀念,小孩有小孩的純樸與天真,大人不應將社會那套貪婪的態度硬加在孩子身上,如果不是大人始作俑者,小孩天真無邪的個性怎會衍生出如此悲觀的思維,這樣的事件,應該為現今為人父母者啟發另一種人生觀。孩子的資質不是父母生的,孩子的體格也不是父母給的,因為一個人的面相五官與氣質有關,與上輩子的因果有關,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不能過份苛求,更不能強加規劃,人的資質表現是多元化的,不單是讀書一途。

 

 

 

■提早認識自己的不足

 

 

以前的金光黨被抓都是一兩個,現在的金光黨一曝光則是一整群,甚至已經形成公司制度,這些被捉的人最後都承認他們只不過抓住人性的弱點,利用人性的慾望去行騙。事實上,金光黨的確都是騙那些有存款的大人,那些有錢、已經擁有卻還不滿意的人,當他們想要不勞而獲時就受騙了。這是大人給年輕人的寫照,年輕人活在迷惘中,就是因為上一輩給他們的價值觀,以及為他們設定的程式,讓他們一直感到岌岌可危,擔心自己無法達到而造成的。年輕一代對於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不瞭解,年長一輩又不知道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觀,找出自己精氣神的清澈,所以也迷惘了,當上一代與下一代的迷惘湊在一起時,就變成社會的亂象。年輕人要把年輕的角色扮演好才能步入中年階段,重點不外乎原則與觀念而已。年輕是一種遭遇不是際遇,所有走過的痕跡都是遭遇,從遭遇中才能夠學習、成長與篩選,從遭遇中也才會知道自己。不要期待每件事情的磨練一定會帶來成果,重要的是從過程中去體會生命的價值,提早認識自己的不足。

 

青年人最大的弊端就是很晚才知道自己少什麼,大部份人都認為英文不會,數學、理化不會考,就是自己的缺點,事實上這些學科有學沒學大家的水平都一樣,特別好的人是因為這方面有天才,以後可能要走上這條路。一個人最大的缺陷在於無法提早認識自己的不足,所以常常期待自己的際遇比別人好,遭遇比別人少,這就是青年人的悲哀。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遭遇,際遇只不過是天馬行空的在畫葫蘆,期待際遇的心理,無形中將很多青年人的銳氣打掉了,因而變成只會考試的工具而已,對其他事物自然無法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

 

曾經有朋友介紹「心海羅盤」給他的朋友看,他的朋友是一個已經入社會工作的青年人,在粗略的看完一兩集「談古論今」之後,對於我們勵志性的專題,他的心得竟然是:看這種節目的都是失意的人。我聽了覺得很悲哀,因為這個人不懂得在年輕時提早知道自己的欠缺。記得在員林崇實高工的一場演講,四百公尺的操場停滿車子,連教室外的走廊、庭園也全停滿,當演講結束出去時,我注意一看才知道裡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百萬名車。由此就可了解物質生活並沒有為現代人帶來真正的快樂,這些人不辭辛勞的從臺灣各地聚集在這裡聽講,就是想要了解自己的欠缺。因為好的講演對人是一種洗滌,能讓大家按圖索驥找到自己的方位與羅盤,進而了解自己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