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六輯

心動時分 第六輯之二十一:在人生的考試中,常常會有一種無奈感,請教葉教授該如何將無奈感轉換成力量,又應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2019.01.14更新

問:

在人生的考試中,常常會有一種無奈感,請教葉教授該如何將無奈感轉換成力量,又應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答:

 

                  有一種人比較歹命,天生刑剋;人家說過:早有刑剋晚見孤,假使一個人生來沒爹沒娘,或沒多久就變成單親家庭,或突然間孩子就先走了,都算是天生刑剋。

 

                  現在單親家庭的比例很高,青少年的犯罪行為,以及吸毒年齡的降低,都讓人覺得心慌。小孩子沒有良好的誘導帶動,完全屬於被動、被犧牲的一群。並不是說青少年特別偏好這一條路,而是家庭環境無法照顧他們,使得他們必須承受社會巨輪所加諸其上的戕害。

 

                  身心健康的人,在人生路上若沒有經過任何考試,的確看不出程度。一個成年人脫離了升學考試之後,就要處處留心皆學問,任何考驗都是促進自己修行的一種經驗,也能提昇個人修行的成績。

 

                  或許各位覺得「修行」兩個字很含糊,其實修行就是快樂,快樂在身心安頓,沒有任何負擔,不會覺得鬱悶,也不會覺得內心被石頭壓得喘不過氣來,所以在生活中常常為自己帶來一種暖意。就像個人家裡的佛堂,每次供完佛之後,我時常在寫作檯上聞到一陣香味,但寫作檯離佛堂很遠,所以我認為那陣陣的香味是另外一界給我的一種鼓勵,這種鼓勵會帶來勇氣,點點滴滴的累積或品味快樂的人生。但點滴的累積必須經過不同時間的歷練和考驗,通不通的過完全存乎一心,沒有人過不了,只是不想過而已,也沒有人妨害讓你不能過。走在修行的自由意識的主體下,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事情怎麼看完全是觀念問題,別人是無法左右你的。

 

                  有形事物的對待只是一個假象,無形的内在空間才是我們的本質。但人常常犯一個很不好的毛病:得志的時候高高在上,不得志的時候就勉為其難居下,上上下下就形成中國字的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上心下心吊在那兒,因而也讓自己的内在遭累。人家說:「海枯猶見底,人死不知心」,死了之後,居然還不知道自己心裡在想什麼的大有人在,一大堆的罪礙,當然是活得不高興的主要原因。

 

                  沒有考過的人當然罣礙多,考過的人就會慢慢的離開那種真正的約束。就像我的父母親認為我在接受某種考驗,接受某種應該被賦予的責任,所以他們從來不替我擔心,因為他們已經考過我了,我常談他們也常看。我們不能要求自己是聖賢之人,很多事情一眨眼就知道端倪在哪裡;但我們絕對可以要求自己在處理比較棘手、無法克服的困頓時,應該了透自己下輩子不要再來當人。這絕對不是消極,更不是所謂的失敗主義,完全是個人已經清楚意識到這些都只是考題而已。

 

                  如果能將每樁橫諸眼前的事物當成考題,夫妻之間就不會吵架,當人與人之間相互摹擬之下,會用這種開闊的心思化干戈為玉帛,能將劍拔弩張、快要一翻兩瞪眼的狀況用幽默化解掉,如此就會有進步。久而久之,不管碰到任何橫逆,都能用這種心態面對,就不會鬱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