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六輯

心動時分 第六輯之五:我的孩子不愛讀書、非常叛逆,時常忤逆我,而且還學會說謊,讓我很苦惱,請問我該怎麼辦?

2018.12.19更新

問:

我的孩子不愛讀書、非常叛逆,時常忤逆我,而且還學會說謊,讓我很苦惱,請問我該怎麼辦?

 

 

 答:

 

                  一個人不論讀多少書或是如何用心化解桎梏,都要勇於誠實面對自己的感覺與體驗,才能夠真正化解心中的困厄,也才可感應所有事物的真實狀態,從而扭轉與改造。這好比身為父母的發覺子女頑皮、桀驁不駅、叛逆,卻沒有能力加以影響而感到吃力或挫折時,就要勇於接受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實。由於父母親處於高位,能力不足卻得扮演父母的角色,自然會面臨魔考,偏偏很多為人父母者錯以為被磨的應該是孩子,殊不知真正被磨的實為父母本身。老天爺就是用這種方式磨出人們的觀念與深度,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個人的主觀意識來判斷所有角色的扮演,以為孩子就該聆聽父母的話。

 

                  各位不要以為我講話很有學問,事實上我從來沒有講過什麽有學問的話,我只是引出過去各位早已知道、卻一時忘記的話語。一直以來,我都在你們的重要時刻扮演提醒的角色,而後循序漸進的引導各位,身為母親者也應該這樣教導子女,若是一味以表面、速食、立竿見影的方式作為出發點,一定教不好孩子。我演講迄今已逾八年,講演過的專題不計其數,當各位能聽懂我既真誠又苦口婆心的話語時,我就很高興,我的心清澈到自己都可以撫摸到,雖然我沒有法力、也不會隔空抓藥,但我說出來的話語卻足以引出你們的觀感與看法。

 

                  《金剛經》是一部很好的經典,它有兩大重點:一是告訴大家何謂功德事,亦即「無我相、無壽者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的四句謁,只要懂得善用善知識,就可以適切的引導他人,這四句謁也影射出世間人人平等;二是要人不要亂說話,也就是不要亂說佛法,因為說佛法就是在侮辱如來。同樣的,當你們說我在說佛法,其實就是在欺騙你們自己,也同時侮辱我,所謂欺騙是因為我所說的道理,各位本來就懂,只是你們的心思昧於良知、故意裝不懂。

 

                  各位都是非常勇敢、有智慧的人,才會有心接受善知識的洗煉;相對的,一般人的心則蒙塵納垢,被那頂我執的保護傘保護得很好,甚至錯以為非得如此自我保護、偽裝才能求生存,因而日漸走上虛假的路途,為今之計,唯有先破掉我執,才能建設出新的自己。我們不要探究被人欺騙的感觸,反而要自問被自己騙的感受,道德會約束自我良知,當一個人欺騙自己時一定會心感不安,雖然,這類欺騙的報應沒有重量、規矩,也不會被判徒刑,與因觸犯法律而須承受實質的制裁並不相同。然而,當心中有預謀時,則不論有形或無形的欺騙,都會令自己感到痛苦,其中内顯的報應往往又最難捱。

 

                  騙人要有預謀,必須假設很多圈套與框框,還得把每個謊言包裝得天衣無縫,不得有一絲破綻,可見一句騙人的話必須經過許多思考與假設,進而揣摩各種說法的可行性。就像小時候我們就常因得不到父母同意,而開始學會說謊,諸如:以到同學家做功課為由,其實是和同學玩紙牌或彈橡皮筋。隨著年歲增長,人的自我一定要變更,此時唯有釜底抽薪才是根本之計,否則就得承受騙人之後心中强烈的不舒服與痛楚。這種痛並非謊言拆穿後被父母親抽打時的疼痛,而是日後自己鞭打自己的巨大痛感,因此,當人成長到一個程度時,定會知曉活在世間最不能夠蒙蔽的其實是自己。

 

                  悟字的寫法是吾心即吾口,亦即我的心就是我的嘴巴,這就好比我在演講時什麼都不用想,因為吾心即吾口,整場演講下來我的心在想什麼,就出去什麼話,這麼直接的出去是因為一切都是如此理所當然與純然的如礦泉般自然湧現,無須經過任何加溫、加壓的預謀或預設立場,所以當我講出這些話的時候非常舒服,這就是悟的最高意義。

 

                  目前十八歲到二十五歲的青年學子,多以求取錢財或功名利祿作為讀書的目標,這使得他們在準備考試時總是患得患失,壓力自然深大。過去務農時代,大多數家庭都沒有任何田地,身為父母的莫不希冀子女透過考試來獲得三餐飯飽的基本安定,這對農業社會中毫無一絲田產的父母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鼓舞與安慰,因此他們都視子女能夠讀好書為人生發展的最好機會。隨著時代翻轉,人們的思考模式迥異以往,現在的青年學子多只為了對應考試而讀書,殊不知未來大學學歷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個人為人處世的態度與閱歷,這時,心思是否筆直、看事角度是否成熟圓融,才是被衡量的準則。可惜時下將考試優劣視為一切的諸多學子,並不瞭解未來時空與人相處是以智慧而非智商,因為若能與智慧相處,自然就能和每一個人相處。

 

                  可惜很多人早已被功名富貴牽著鼻子走,牽久了難免市儈,當一大堆人都市舍,人生自然就與噲等為伍,這時就會明白孤獨乃是聖賢的事業。由於年少時不求真知灼見,日後到社會上自然無法與他人建立相同的共鳴和看法,也就難免和整體大環境產生許多隔閡與虛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