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五輯

心動時分 第五輯之二十二:請問教授,佛家所說的「當下了脫」的真正意涵為何?

2018.11.18更新

問:

請問教授,佛家所說的「當下了脫」的真正意涵為何?

 答:

 

        世界各地的語言都不盡相同,唯一共通的單位是數字,這就是統稱;人類賦予事物一些代號,並擬定這些代號所代表的意義,像是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或是東方的佛教、道教、回教等都是,然萬教其實都是歸一的,所謂的「歸一」就是當下了脫。

 

        人們在閱讀經文時,很容易將經文要義解釋得過於表面化及字義化,甚至誤以為當下了脫就能涅槃、見道成佛,問題是了脫不是依據公式就可以做到的。舉例來說,經醫學實驗已研發出一些對癌症病患有幫助的療程,但能否讓患者延續生命,則要看病人、醫生及藥物三者之間的緣分,以及病人自己修身養性的程度。同樣的,若不深入探究經典的精髓,則很難窺得經文的全貌,就像釋迦牟尼佛所講述之《金剛經》,内容琳瑯滿目,但其要義則是「空宗」,經文中「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句話,便是「空宗」的真正意涵。

 

        所謂「無我相」,就是不執著於今世這個色身的皮囊,以為那就是真正的自己,我們要了透真正的「我」乃是内在情操不問因何而得的表徵,切勿將活在現今時空的自己當成經營的依歸。任何事物遲早都會幻滅,唯獨由「我」的思想所延伸出來的精氣神可以不生不滅,所以,「無我相」也是一種空的境界。

 

        人的一生會在不同的時間或地方得到屬於自己的榮華富貴,可惜多數貪生怕死的人卻不了解多壽多辱的道理;一個人的壽元若是拉得越長,就有更多的機會因氣勢不好而受到恥辱的可能。所謂「命近尾聲運轉狂」,當一個人貪生怕死時,他的所作所為就會開始變得癲狂,就像秦始皇一心追求長生不老術的同時,思想行徑也會逐漸變得荒誕不經,道理是一樣的。有「壽者相」的人棧戀一生的榮華富貴、貪生怕死,如果無法捨棄這種思想,就絕對做不到「無壽者相」。

 

        眾生是平等的,不管在哪一道的界面輪迴中,所有能動的生物都有「靈」,花會開也是因為它有「靈」。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卻忽略從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昆蟲等生態去留心、學習他們的智慧,其實,動植物求生存的表現也顯現出牠們特有的聰明,而且不亞於人類的求生技能。生物不分大小,只要能動的都有「靈」,所以眾生一律平等,這就是「無眾生相」。

 

        「無我相、無人相」意謂著如果不著人的相,人就不會區分彼此,也就沒有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對待,既無高低也無貴賤之分。沒有人是為了永遠當人而來到人世間,人之所以為人,乃因「靈」來到這裡,並寄託在人的色身上,當醒悟到這點,就會知道精修並不在於人與人之間相互比較的程度上。當能了悟「不問為何而得,只問為何而失」時,自然就會領悟到得失乃是順應,又既然不與外在世界的事情做任何比擬,也就能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這便達到「空宗」的境界,也就完成當下的了脫。

 

        「涅槃」是不生不滅的一種狀態,神佛本來就不具任何的「相」,世俗所呈現的觀音像、佛祖像,只是為了雕刻、繪畫出一個形象以供大家景仰。同理,我們這輩子所擁有的色身並不是真正的形體,我們的精氣神也不是色身所呈現的這個「相」,但仍有太多人不瞭解也跳脫不了,因而只好迷失在輪迴中。這也是釋迦牟尼佛要人了悟經典中這四句偈語的用意,若能將這四句話運用在傳播善知識的過程中,你就是成就最大功德的人。所以,在《金剛經》裡一再提到,即使用所有的金銀財寶,乃至以須彌山來供養釋迦牟尼佛都沒有用,這樣只不過積了些許福德,卻無助於自己所遺漏的陰德。福德雖然會有助於你消災解厄,但如果用這種思考模式過生活,不但會影響自己的生命經營,連帶的,也會影響週遭的親友。

 

        千萬不要被宗教經典中的文意卡死了,更無須執著於思考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悟性,能知道悟性的深淺,就知道怎樣加緊修持的步伐。我所詮釋的《心經開門》就是為了使大家能夠以了脫為目標來經營自己的人生,修持到最後,若能昇華到一種境界,瞭解所走過路途中的一切形形色色、是是非非;看穿人間百態,達到「望穿秋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境界;也領悟下輩子不要再來當人的重點,屆時,精氣神自然就會昇華到不用當人的資格,那才是心性應該回返的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