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四輯

心動時分 第四輯之二十四:面對久病的母親,我該用何種態度對待母親,又如何調適我對媽媽內心的不捨?

2018.10.26更新

問:

我母親今年66歲,除患有十幾年嚴重的糖尿病外,眼睛看不見、耳朵也幾乎聽不到,我是一個已經出嫁的女兒,該用何種態度對待母親,又如何調適我對媽媽內心的不捨?

答:

 

        人只要到達某種歲數,甚至還未到此歲數,便可能身染長年宿疾;「久病床前無孝子」,晚輩要有相當大的毅力與勇氣才能長期在身旁服侍長輩。我相當佩服王曉民的母親,王曉民在就讀北一女時因車禍變成植物人之後,她母親一服侍就是二、三十年,直到後來往生,臨走前她還擔心自己走了沒有人能照顧女兒,身為母親的慈悲令人敬佩。

 

        身為晚輩的妳遇到母親這樣的狀況,不管妳嫁的多遠,都應該就妳現有的精氣神能量以及時間,特別服侍患有疾病的長輩,將此視為應該付出的勞力,天下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法。錢財方面,視個人經濟負擔能力而定,能做到多少是多少,無法勉強;至於勞力的付出則沒有界限,在付出勞力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嫌煩、嫌多。晚輩若期待長輩身體轉好、不要承受如此痛楚,則可以默默為她念經誦佛,趁其安睡一旁時默默為她助唸大悲咒或心經,以此迴向於天界,也給予她人生開悟的智慧。

 

        兒女照顧母親最得力的地方,在於把母親照顧到讓她不覺得自己在生病,相反的,如果妳一直讓她感覺到自己在生病,極有可能是妳做得還不夠好。當母親感受到兒女妥善的照顧時,心中會充填著歡喜心、感動與欣慰,在捨不得妳辛苦付出的同時,她的病情也會好的很快,此時孝心還會感動天地,說不定還能發生神蹟;神蹟的發生是因為很多凡人做了一些非凡的事,神蹟因此顯像。因為妳是為了母親趕快痊癒而做,不是要做給別人看,也不是擔心沒做會心感内疚,母親一旦感受到為人子女者真的希望她早日康復,也會儘快好起來,才不致於讓子女過於勞累、負擔。身為子女的根本不須如何施予安慰,因為妳的做法與心意已經天地共鳴之。

 

        不管生病的母親是否有虔誠的宗教信仰,當母親酣睡時,身為女兒的妳就唸經文給她聽,使其精神靈魂得以安祥。另外也可以載她到佛教寺院或廟宇走走看看,信基督教的就多聽神父或牧師講道,此舉對年紀比較大的疾病患者來說,可以為其心靈帶來安慰與安全感。既然妳的母親已經生病十幾年了,有醫生也看到沒醫生,病情差不多就是這樣了,她必須藉著其他外在力量取得安全感,而宗教信仰則是除了子女照顧之外,比較能讓她拿到力量的方式。當她感到有活下去的力量時,就比較不容易感覺自己在生病,也才有機會把病治好,不會感覺自己永遠活在病中。

 

        病的醫法有兩種,一種是認定自己已經醫不好了,乾脆不管這個病,也不被這個病難倒,反而將所有精力投注在別的事情上,如此病情一定跟著好轉,鵝媽媽趙麗蓮博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趙女士40幾歲就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但她不以為意,轉而將全付精神投入英文教學,所以她一教教到90幾歲,50年間病痛沒有再折磨過她。另外一種醫法,是發覺生病太折騰時間,這種人也會沒有時間生病,因為他能從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感受到心情的愉快,儘管生病也很快就會復原。

 

        每天都覺得自己在生病的人,病永遠不會好,這種人每天都覺得這裡痛、那裡不舒服的,心房很容易的就被打掉而罹病。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遇到自己的父母生病,但可以將它當成另一種寬慰與侍奉,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拿捏。父母雖是老人身,卻是小孩的心境,一旦到達那個年紀時,就如一般的小孩不敢走暗路,比較黑的地方也不敢睡,因為她感到沒有安全感,所以為人子女的千萬不要讓老人家因孤獨感而恐懼。為使年邁母親不至於有恐懼,兒女可以祈求神佛關照其心,讓母親處於修持、聽道的狀態中,如此她就能由心中慢慢生出力量,以幽默、樂觀的角度來看待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