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四輯

心動時分 第四輯之十五:聖經說人生只有一次,要迎接地上的樂園,佛教卻說人有因果輪迴,請問葉教授如何看待這東西方的不同宗教觀點?

2018.10.26更新

問:

葉教授在演講中有時會提到上帝及佛祖,但聖經說人生只有一次,要迎接地上的樂園,佛教卻說人有因果輪迴,請問葉教授如何看待這東西方的不同宗教觀點?

 

答:

 

        西方鼓勵人取得當下身而為人的快樂,也就是盡情享受這輩子當人的樂趣;佛經談輪迴因果,所謂「欲知今世果,先問前世因」,意即前世種下的因與今世扮演的角色有關。然而,因為看不到前世的因,大部分人對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否有神、鬼、前世因果、地獄等心存懷疑,也因為無從見證,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便考驗了個人對於道德觀與人生觀的堅持,可惜,有太多人往往因為不夠堅持而無法看到真正的自己。當一個人做事很難顯現其真心時,就算看到神佛也會成為假,因為相由心生,很多事情他都虛與委蛇相對,甚至連自己親眼所見之事也會有所質疑。

 

        就拿西方極樂來說,東西南北只是代稱,所謂的西方並不是西邊的方向,就如同佛法也只是代稱,它是我們內在的靈魂,是看不到、打不死、撲不滅的内在的質。這個質在我們有軀體、有肉血的當人時候,就可以做得非常紮實、調適得很安泰,因為只要我們在所走過的每個片段與時空,都能感受到活著的輕鬆自在、沒有負擔,這就是極樂。聖經中有一句話:「信我者得永生」,一般人都誤解為要信耶穌才能得永生,所以虔誠的按時做禮拜、唱聖歌,其實耶穌的信我者得永生的「我」指的是相信自己心中那個真正的靈魂與精神,至於「永生」則意謂著自我的實質耕耘,而非外在表象。當一個人的内在心田感到安適與滿足時就能得永生,這個時候也就不必擔心是進天堂或下地獄,因為永生是無天堂與地獄之別的。「永生」不是往生時才打出成績,而是時時刻刻經營自己的靈魂以臻於紮實的境界,它不是用手去感受花的顏色、木頭的剛硬、鋼鐵的冰冷,也不是知覺、視覺、嗅覺或其他各種感覺而已,它是心田裡愉快的感受於刹那間輕輕觸動了心扉,那種讓人喜悅、自在、放鬆、舒服的感受,就是真正的極樂。

        其實,佛學的因果輪迴說在於提醒人們要懂得心存善念與布施,這個準則就叫道德。東方精神的佛道儒三教包含佛學的因果輪迴、道學的無為而治與儒家的博愛,三教一體已成為現代東方人治事修為的中心思想。對佛道儒瞭解不多的人也無妨,研究人生不一定得念很多書,當心裡安定,能夠處處體諒他人、為人設想,才是真正懂得人生道理,這時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一個人的資質與其自身的因果對待也有關,若能隨處豁然開朗代表悟性高,所以說好命就是悟性高。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上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很多,卻各自走出不同的人生路途和成績;人生真正的好成績絕不是交出功名富貴,而是交到這輩子當人的心安理得、身輕如燕與無所罣礙,往生時也才能走得舒服。

        一位密宗的老禪師在往生前曾交代門生,其往生三年内身體不會腐朽,門生可以為他塑金身,事後果然如其所言,他的身軀不曾腐化,門生因而立即為他塑金身供殿。老禪師之所以自信於肉體不會腐朽可以塑金身,乃因他當人時就非常確信自己的思想足以讓肉體不致腐朽,而軀體的腐朽與否自然也不是他在意的。同樣的,身為凡夫俗子的我們,若要有快樂就一定要先痛苦,沒有經歷過苦痛的人,是沒有資格享受的。世俗人總是經由痛苦的歷練、煎熬與轉折而幡然覺醒時,才會發覺自己過去的愚笨,但也因這樣而開啟自己的悟性;相反的,覺得自己最聰明的人永遠最愚蠢。所以我常說:法院關的是笨人,不是犯人,它關的是明知東西不是自己的卻硬要拿的笨人;而老天爺疼的笨人則是明知東西是自己的卻讓給別人,這就是兩者的不同。

 

        每一個人都應著重於靈魂資源的累積,一旦累積了靈魂的資源,一定比誰都快樂、自在,當用這種心態當人時,極樂就處處唾手可得,根本不用與人爭高比低。若一昧跟著世俗比較一定不會快樂,唯有用心看待自己獨有的心思與特質,才能真正知足常樂,而這份心境的拿捏也會愈來愈精湛,當有一天發覺自己的心情已練到爐火純青、遊刃有餘的地步,就是極樂的境界。物質享受充其量只能稱為快樂,這種慾望的快樂會讓人樂極生悲,但著重因果與精神的自我成長則會引人入極樂之境。

 

        要求別人時滿口仁義道德,看待自己時卻又極盡小人之心,這般的雙重道德標準絕非為人處事的方向。我們不妨把因果視為心靈座標的平衡點,而行事作為所承擔的就是一種因果對待,一定要行得直、走得正,讓兩邊肩膀所擔負的比重一致,才能夠走出中庸的康莊大道。當往這個方向前進時,就會發現因果是大公無私的,它並不是特別艱深難懂的學術或秘密,也無須長久苦修才能知道癥結,身而為人隨處都可以感覺到因果,為人父母者對孩子講的一句話立即就會產生因果,夫妻對待只要一個臉色出去,也會馬上種下因果。

 

        待人接物若能不惹人厭、不惹人嫌,就是因為自己的舉止適當,行止中庸得宜,處處也都考慮到因果,如此自然會謙沖有禮,不僅獲致別人無形的景仰與尊重,更能受到上帝特別的垂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