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三輯

心動時分 第三輯之三十七:不同的年齡層,該如何讓「慈悲」二字根植於自己的內心中?

2019.10.07更新

問:

葉教授您好,雖說慈悲在每一個人的內心裡,但它也與年紀、生活體驗、歲月累積、生活認知有關,請問:不同的年齡層,該如何讓「慈悲」二字根植於自己的內心中?

 

 

答:

在我的演講中經常可見國小孩童靜靜的坐著聽我講完兩場演講,這麼小的孩子能夠有這種定力,可能他們平常在家裡就不會排斥看「心海羅盤」的電視轉播,因此在現場坐兩個多小時也不覺焦躁,這就是先天根基。先天根基與學歷、年紀無關,而是他上輩子就有這種接受陶冶的根氣,也因此甚至有就讀幼稚園的孩子很喜歡收看我們的節目。一個人好命就是悟性高,所以不要埋怨自己的經濟困頓、命不好、地位不高、不得志,或者身邊人不同心,這些都不是最悲慘的,因為時運一來就會翻身。賺錢的重點不在於累積財富,而是時運是否來到,否則賣嗎啡可以賺錢、六合彩也能賺很多,況且就算時運來了也有消失的時候,重點只在於悟性的高低。

 

所謂:「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滅必出妖孽。」釋迦牟尼佛成道兩千五百年,每年每日還是有許多人弘揚佛法,「弘楊佛法」就是弘揚人性本性,這種人心自性要鍥而不捨的一直耕耘。又如希臘神話中的「推石上山」,雖說永遠不可能達到,但也要做,因為它能徹底改變人的質,「質」的改變不是透過藥物、手術,而是透過一種很難得的契機。慈悲也是個契機,一個人會動念、轉念,就是慈悲心產生出來的一個念頭,慈悲是來自於「眾生平等,不持自戒。」也就是說所有眾生都是來人世間共修的同班同學。

 

我在臺上講話,可能是責任的驅使、挑負,目的就是要引出大家的契機點,讓你們能深深的觸動心靈,進而自我思考、反省,反省就是最大的慈悲。有許多人不懂得反省、檢討自己,所以很難存有慈悲心,只是一直照個性做高興的事情,看待的、說的、做的,全照自己的個性;反省能力差的人自然缺乏智慧,更不用奢談慈悲了。一個人如果越接近自己的內心深處,反省能力就愈強,因為只有自己最瞭解己身所犯的錯誤,也只有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師。只要能夠好好自我反省,反省自己犯錯、歉疚、耍個性、傲慢之處,如此多反省幾次,慈悲就出來了。所以不盡然因地位較高,或者年紀較長就比較有智慧。

 

一何謂「赤子之心」?當我們看到孩子和動物接觸的那一剎那,會自然感受到孩子們自然散發的天真,甚至覺得他們上輩子一定具有某種修持。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以V8拍攝放映的一齣笑劇:老鼠與貓原本是很難相處一室的動物,但畫面中牠們卻相安無事一起睡在被窩裡,連貓狗都可以透過認知而和諧相處,那麼人呢?!其實,「仇恨」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人類因貪嗔癡慢疑而製造出來,而且不斷的將這些不該具備的特性填進心裡,以為這是保護自己應該具備的心態。愈是保護自己的人愈是漏洞百出,而真正無為而治的人,反而沒有人會侮蔑、指責、批評他。老子《道德經》裡的文章角度也是如此,其「無為」的觀點更是流傳至今,成為中國哲學及道統的精神象徵,包括西方也對此深奧哲理不斷深入研究。

 

其實,不需要研究那麼多艱深的文字才懂得做人,只要能每一天三省吾身,想想自己是否「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些都是自己就能自我檢討的,何況檢討自己根本不費時間,何時何地都能進行。自我檢討不是文化大革命,而是透過內心的自我要求讓自己快樂;檢討不是指責,也不至於難挨或承擔不起,因為檢討是一種自我看待和自我要求,如此就能不二過,不會再走同樣那條錯誤的路,一旦到達這個程度時,自然能達到無求處必無憂,心境自然清爽。

 

一個人行有餘力時,就會懂得憐憫、照顧別人;慈悲的語言、眼神,與慈悲的素養,來自於內在裡自然散發的本質,就像默默行善也能讓心裡湧出一種氣質一樣。「慈悲為懷」就是設身處地,當我們眼見他人有急難,痛苦,或者他人因為無知與狂妄而可能鑄成大錯時,就要退一步自然優雅,讓三分何等清閒。「讓」不是懦弱,讓來自於有智慧,智慧來自於我們眼光所及,是幾十億人口的慈悲,而不是誰大誰小、誰高誰低的屈辱。

 

文化大革命之前,許多神佛託夢給得道高僧,請他們盡快將所供奉的神像搬離,因為難以抵擋的浩劫即將發生。中國大陸因文化大革命產生的貪嗔癡慢疑,以及不平等的對待,挑起人類對知識認知的差距,甚至演變出人對人的仇視與報復手段;許多無知的青少年在當時被極盡利用,進行所謂的「破四舊」運動,毀滅行動跟著全面性展開,十年走過,再回到現場時,才知道自己當時的無知和可憐,這都因老天爺沒有為他們帶來悟性,祂連這個門都不給進,連這個機會都不給看!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悟性,若是老天突然給你機會,那代表你福氣大,所以說命好悟性高,因為老天願意開這扇門讓你聽、讓你感受。非洲人一輩子只顧著找食物、找水就夠忙了,其他都不用想,老天爺只要求他們能活著就好。但對臺灣這樣的地方,老天的要求就不一樣了,祂可能設置了很多經典、宗教、至理名言,甚至於挫折、痛苦,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讓人從另外一個層次來修,體會生命的要義,這個時候,我們就可能在突然間立下不同的宏願,宏願越大,慈悲力就越大。

 

不管是不辭辛勞地到現場聽我演講的聽眾,或者星期六、日固定收看節目的忠實觀眾,相信你們都能夜夜好眠,因為你們已經經過思考,不再把生命的指標寄託在別人身上而沒有了自己;會活得難過的人就是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完全沒有自己的存在。如果您願意探討自己的內心底層,那麼肯定要反省自己走過的日子裡,是否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自己」就是內在心田的清澈程度如山間小溪、礦泉水一般的清澈沁涼,而且每天都自我要求,要求自己要有所進步,並保持愉快,有希望、有寄託的感受。這種寄託會因時間的迫切與需要,而展開不同的旅程,眼界所看的東西必然有其急迫性,因為機會稍縱即逝。

 

每一個人都想當有智慧的人,就像有人被稱讚聰明,一定會很高興,相對的,有些小孩就是常被罵笨,久了就真的變笨,因為罵久會沒有信心、沒有主張,也就不能肯定自己的能力、認知與興趣。所以,教育孩子需要給予讚美、激賞、帶動的空間,才能引發他的興趣、良知,以及先天具備的智慧。小孩的腦袋與幾輩子前的精氣神都一致,能夠很達觀的看到天、地、人三界,所以人只要稍微動了歹念,人家都會知道,因為「暗室虧心,神目如電。」所有的壞念頭一定會回歸原點,最終承擔的還是自己,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只是時機未到。」只要流年一到就會印證。

 

把生活與生存分開的人,是有境界之人,生存只不過是衣食飯飽之事,生活卻是隨時都得把握機會檢視自己。重要的是,檢視自己要嚴謹一點,審度左鄰右舍、親戚朋友時要客觀,因為人的悟性要靠機緣,不能因為自己懂了,就要求他人也要懂。有些人的時間還未到,悟道之門尚未開,而且他們可能就是來磨練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