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三輯

心動時分 第三輯之三十六:我個人不認識字,所以教小孩很嚴格,但親人不認同,這樣是否正確?

2019.10.06更新

問:

我個人不認識字,所以教小孩很嚴格,但親人不認同,這樣是否正確?

 

 

答:

「心海羅盤」有許多觀眾朋友教育程度很高、博士、碩士都有,但也有很多不認識字的觀眾同時在收看這個節目,這表示每一個人都含帶著好幾輩子的根氣。

 

每一個人都知道「是」與「非」,只是有人昧於良知,用自已的主觀意識強加於是非;客觀的道理是放諸四海皆準,大家都能一致接受的原則與準繩,就像我們的節目可以讓學歷很高的人看,也能讓不認識字的人在其心神當中意會,人生所追求的真理就是這樣延伸出來的。你可能受家庭環境影響而沒唸書轉而希望小孩有出息,但以過去的方式教育小孩,當然是一種苛求,孩子不讀書不見得就不會出人頭地!父母認真打拼吃苦,就是要讓孩子揚眉吐氣,這是天下所有父母親的期待,以栽培孩子的成就來檢驗自己的成功與否,這是非常世俗的價值觀。孩子如果不太會讀書就不要勉強他,反而要用另一種態度來看待,這樣的孩子可能有生之年欠缺陰德,此時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求學階段,便要多給予他參與社會公益的觀念,教導孩子往慈悲的角度走,培養一種適當的價值觀和悲天憫人的情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往善的方向走。往善的方向走,自然會常常關心別人,父母只要有機會做公益就帶著孩子一起做,自然會讓孩子知道父母在做什麼,這樣他內在的心性就會慢慢的改變;培養一個人一定要從心性開始。

 

做父母的不要只求嚴格教導孩子,因為最嚴格的部份要針對自己;我在教導孩子時只對自己嚴格,孩子如果做不到的我就做給他看,而不是一昧的要求孩子。當我們把孩子生下來時,要交給他的就是內在的精神與智慧,而不是拿一大堆鈔票丟在學校讓老師教,要他讀高分給你看,以為這樣栽培小孩才有意義。教小孩的目的就是父母親要以身作則、常常自我要求,讓孩子能慢慢觀察、感受;父母親不能以沒有讀過書為理由,遠古時代很多人都沒讀過什麼書,就像沒有讀過書的六祖慧能也能開宗立派。很多事情與前輩子帶來的因果有關,所以比較遲鈍的小孩,也是某種因果在作祟,這時我們就必須教出他對社會公益的認可。

 

有生之年有所缺憾的事,在有生之年可以補足;有生之年還未達到的位置,在有生之年可以要求方向定位,但是不可操之過急,如果凡事都想立竿見影,代表誠意不足只想做成績。就像一個孩子不會讀書,當父母的卻勉強他去補習,好讓他下次考一百分,但這個一百分不代表為人處事都是一百分!不識字的父母,要求自己做到一百分,好讓孩子學到九十分,這就是好父母;好的父母與錢財家境無關,教育孩子不一定要提供他最好的物質,而是父母親要做最好的榜樣給他看,讓孩子在心裡慢慢的學,不怕學夠就怕學不到。

 

教育就像一把傘,我們不能防止雨的滴落,卻可以防止孩子被雨濺濕,而撐傘的一定是父母,撐傘的姿態與角度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功德。有人說積陰德要積在教養子女上,子女教得好,他出門在外的任何言行都會讓人敬重,讓人覺得他的家教好,這就是父母親最大的福報,這種福報大於他考上大學、修好學分。教育小孩與父母的教育程度無關,不是嚴格就可以了,要嚴格的應該是父母的觀念,父母的觀念如果不正確,給再多錢讓孩子受教育都沒有用。就像一個父親的私生活如果不檢點,孩子一定覺得父親對不起母親、對不起他,父親形象必然同時扭曲,此時損失的不是金錢的多寡,而是不懂得嚴格要求自己。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的行住坐臥,做好孩子的榜樣,至於孩子會不會讀書已經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