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三輯

心動時分 第三輯之二十六:葉教授你好,我是一個學生,在求學過程中,要如何對我們的時間做比較適當的掌控和拿捏?謝謝。

2019.09.26更新

問:

葉教授你好,我是一個學生,在求學過程中,要如何對我們的時間做比較適當的掌控和拿捏?謝謝。

 

 

答:

讀書沒有方法,只有讀裝飾用的、讀有用的、以及讀必須的三種差別而已。

 

如果想讀裝飾用的,只要能畢業就可以了;如果讀必須的,那就考慮自己要成為何種職業技術人才;若要讀有用的,就必須將生活中經歷的有用的點點滴滴摘錄下來,以為記憶與座右銘,而將那些所謂裝飾的、必須的當成附屬,如此慢慢的點石成金,才會變成有用的人。

 

臺灣的教育普及,也同時訓練出很多會考試的人,而且百考不厭、百考不倒,但是這些人因為一直讀必須跟裝飾的書,反而忽略了成長歷程中有用的事物。過去先人賢哲所談的話,還是要自己身歷其境,才能感覺箇中三昧,抓到其中要義。一般人看到的都是表象,尤其時下的年輕學子,競爭越來越激烈,激烈到所追的東西都是鳳毛麟角,因而難免因僧多粥少而產生激烈的危機意識,日後工作時也就容易被功名富貴及成就慾望所奴役,而找不到生命的要義。

 

一個年輕孩子,如果能忘掉社會的誘惑,就是對自己的最好規劃。由於資訊、網路、電腦等的發達,年輕人可以隨時獲取自己想要的新知,這個階段還可能出現異性明友的追尋及家庭問題,如果生在單純的家庭還算幸運,如果生在一個無法供給學費,或是盡其奢侈的家庭,就可能充滿誘惑與傷害。為人子女者應當有所認知,當被父母親教育到十八歲時,就應該懂得定位自己的思考模式,為「少年老成」的學習進行規畫。少年老成不是呆板,而是與同年紀者有不同的思考觀點,因為自我要求的清澈程度不同,自然不會有和同年紀一樣和稀泥的思考方式。「少年老成」、「穩定持重」的年輕人,其未來將充滿無窮的希望。

 

曾經有一個媽媽告訴我,他有一個在國外的十八歲兒子,兒子對於日後不知如何教育自己的小孩感到恐懼,因為他認為母親當年教育他的方式並不紮實,而且在西方社會生活以後,看到西方社會的文化、人文及風氣,反而自覺不足,不知道日後要拿什麼內在來教育孩子。「內在」不是一兩天能夠形成的,必要經年累月的要求自己,才能有一定的火候。

 

在學校讀書是一種興趣,興趣不需要培養,自然就會去做,然而見解、觀點與老成持重就必須培養。「老成持重」關係到個人與家庭教養以及對外攝取的智慧、知識有關,不管何時我們都要自我要求,沒有所謂的時刻表,只有「處處留心皆學問」而已。

 

大家都認定的觀點未必正確,還得靠自己的觀察、判斷、分析來拿捏,能夠朝此方向走的人,課業對他根本不是負擔,相形之下反而會比同年齡的年輕人來得早熟。這種早熟是真正的成熟,與年紀輕輕就懂得買汽車、上酒家、酒廊、炒股票的世故不一樣。從看待一件事情的角度,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氣質,你會有這樣的問題,也同時顯示這個年齡層的年輕人,心中都有某種程度的傍徨。

 

做人要懂得隨時隨地改變自己的角色,以適應內心的成長,而成長則須靠自我體認,才會慢慢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