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二輯
心動時分 第二輯之五十六:到底什麼時候應該生氣?什麼時候不應該生氣?如何拿捏得宜,請教葉教授
2018.10.26更新問:
有一位哲學家講過一句話,「生氣就是借別人的不是來懲罰自己」,那到底什麼時候應該生氣?什麼時候不應該生氣?如何拿捏得宜,請教葉教授,謝謝。
答:
每一個人內在都有氣,很多人練氣,練到最後一直在生氣,不管練外丹功,或是練氣功,都可以幫助養生,但沒想到養出了氣後,又挨不了別人的氣,於是每天在生氣,生完氣後又繼續練氣,於是,氣來氣去都在氣自己。
調和氣場中有一門「讓自己不生氣」的方法,就是耳朵少用,因為耳朵少用,就能夠藏精於腎。耳朵是用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可惜一般人只聽聞外面的聲音,將外面聽來的訊息,變成自己的壓力、感受、慾望與憧憬,透過聽而產生幻想、情緒,甚至動怒,這就是我們不懂得用耳朵,耳朵的構造既然是往內縮,代表它一直往內探看自己,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因此,耳朵少用的人就很難生氣。
沒有智慧的人,必須透過生氣,讓自己難挨的情緒發洩,但是聽一些人講話,一樣可以抒解我們的情緒和觀念,因為有些話會一語驚醒夢中人,讓很多人變換思考角度,重新審度事情的看法。
生活週遭的人如果水平都一樣,一定容易讓人生氣,因為會互相比較,但如果能夠跳躍出一個層級,不以其他人的淺見、看法為依歸,而萌生出自己不同的思維,就很難對某些行為語言生氣,甚至你會莞爾一笑,覺得不屑一顧。所以,唯有提昇自己的資質與層次,提昇自己對人生的觀點與看法,一旦達到某種程度時,你就不容易生氣了。
我曾說過:「一公斤的鐵與棉花,重量是一樣的,但無法相比較,因為質不同」,人跟人在一起,如果懂得質不同,要讓你生氣都很困難,因為你了解對方的淺薄,所以他的嘴巴會吐出這些話,眼神會流出這種色相,腦袋中只能裝下這樣的觀點與看法,都是很自然的,我們只能寄予同情、關愛,只能引導,根本不需要當成自己的氣來承受。
我們不能怪對方講話如此惡言相向、尖刁刻薄,只能怪自己資質沒有提昇,還跟他一般計較,只有如此自責,才能跳脫出生氣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