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二輯

心動時分 第二輯之三十三:為什麼仁者會樂山,智者會樂水?我是一個喜歡遊山玩水的人,該如何在山水之間參悟人生?

2018.10.03更新

問:

請問葉教授為什麼仁者會樂山,智者會樂水?我是一個喜歡遊山玩水的人,該如何在山水之間參悟人生?

 

 

答:

在面相學裡有所謂痣學,痣有仁者之痣、智者之痣和勇者痣,智仁勇三顆痣就印在我們的後腦杓,也就是脊椎骨的第一個關節上,中間的黑痣叫仁者之痣,左邊是智者之痣,右邊則是勇者之痣。智仁勇三顆痣與身體有其對待關係,仁代表肝,智代表腎,勇代表膽,膽、腎、肝三者相互循環,提供人體解讀、造血、促進潤滑度等功能。

 

遊山玩水時所見的不只是該地亮麗的風景,海岸線的平整,巍峨的沙灘與礁石,當我們在看山看水時,最重要的是心裡應該產生一種思維,那就是彼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說到彼岸的極樂世界,經書中也說極樂世界有許多的琉璃、燦爛風景和舒適的享受,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可以隨時到極樂的彼岸,只是大家不會用它而已,否則每一個人都是活菩薩、活神活耶穌。

 

看山時,若一個人站在山中的一棵樹下,有樹就有影子,有影子就有聲音,當風吹樹葉發出聲音,影子也會跟著動,感覺到影子跟樹在動時就叫此岸。而當一個人站在前方的山嵐線時,雖然一樣也是一排整齊的樹立在那邊,但這時卻看不到樹葉在動,也聽不到樹葉的聲音,只見它寂然的獨立在那兒那就是彼岸。同樣的,看海時,當濤濤海浪滾滾而來,可以看到海浪的高低起伏,當海浪打到岸邊時,可以聽到浪花拍岸的聲音,以及捲起千堆雪的海湧氣勢,但當我們往海天一線的地方遠看,那個地方雖然也有浪,只是我們看到的將是海連天、天連海的一條直線,海天一線寂然不動,那就是彼岸。

 

站在此地所看者有生有滅,站在彼方所見者則是不生不滅,如此我們的內心就是修持。修持就是當萬般諸業在自己身上反應時,不可以生它更不用滅它,如此,既無生則無滅,也就不生不滅。若萬般事物在自己內心產生衝擊,而產生某種反應或難過的感覺時,那麼就永透在此岸。

 

遊山玩水並不是只為了在林野中感受休閒的自然氣氛,或享受芬多精的洗浴,最主要的目的是期望透過游山玩水看穿很多東西,「望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道理就在這裡。當一個人看到山不像山,見到水不像水時,就是彼岸;若一個人看到山是山,水還是水時,就永遠在此岸,這就是心性的調整。若能從這個基礎出發,就很容易做到「人生貴無業」,不管任何事物橫諸眼前,都能擁有包容力。嬰兒在母體裡,就是因為留了一點空隙,才能繼續呼吸蠕動,相對的人心若不能納物,也就找不到天機;天機就是一種智慧、一種光明。一個家庭如果不夠空曠,難免有爭執,就像牢房中因為空間有限,非常容易起爭執,同理的一個家裡如果房間有限,大家都擠著一起睡,再好的夫妻都會走。

 

跟大自然相處時不管開到有山或有水的地方,只要看到那個山或水寂然不動時,那就是彼岸,屆時就要借物引類,懂得移轉的心情,因為「物我同類,一撥就轉」。宇宙萬物的循環都能如此寂然,人在世間卻如「蚱蜢鬥雞公,鬥得蹦蹦跳」,這代表人並不了解那種境界;要透過遊山玩水參透人生,就要明心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