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二輯

心動時分 第二輯之二十三:「學歷不等於學問,生活不等於生存,凡事追求全方位。」請問教授,現代人處在這麼紛嚷的忙碌社會中,該如何在工作時間之外,又能去追求多元化的學習呢?另外,現在每一個人都會規劃自己的生活,如果不去追又哪來的得呢?

2018.09.23更新

問:

葉教授有句名言:「學歷不等於學問,生活不等於生存,凡事追求全方位。」請問教授,現代人處在這麼紛嚷的忙碌社會中,該如何在工作時間之外,又能去追求多元化的學習呢?另外,現在每一個人都會規劃自己的生活,如果不去追又哪來的得呢?

 

 

答:

這樁問題問的非常好,同時也可以解開許多觀眾的迷慮。乍聽學歷不等於學問,會讓很多人感到納悶,但是大家可以理解:「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術業是屬於學歷的部份,聞道有先後是屬於學問的部份,也就是人生歷經累積的過程,就像孔子、老子並沒有經由私塾裡有形、有名的授予任何合格的學位,但是他們的字字句句卻能夠流傳至今,讓許多人做為典範使用,這就是學問的源遠流長。科技文明讓很多人對古老的文化嗤之以鼻,但是考古的出土,卻讓我們深深崇拜先祖的智慧,從雄偉壯麗的建築物,以及過去的渾天地動儀等等一切,都讓我們不敢再如此的小觀人類過去的成就,以及先人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裡,學歷不過是應用的需要,讀書分很多種,有人讀有用的書,有人讀裝飾的書,「我已經考上不得不唸」、「我一定要得到文憑」,這都是一種裝飾。讀有用的書是必須靠它來形成自己的專業知識,像是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等,都是透過這個領域得到工作的基本常識,因此經過這個歷程是很合理的。但若從學問的角度而言,則與在學校研習的時間長短無關,就算不認識字的人,都可以擁有求學問的基因,與獲得學問的碩果。

 

由此延伸來看上班族,要在有形的時空中規劃有限的個人時間,就必須在工作時間內完成所交予的任務,又得另外挪出時間來完成多元化的學習,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規劃。事實上人生中處處留心皆學問,如果能觀看每一件事情的起承轉合,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便都可以當成學問來看待,就連婦女朋友在廚房做菜,都可看出她自己的前程瞻觀呢!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當講師才叫有學問,「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行經」,要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去除慾望,真正實踐知行合一,只有靠自己,因為心中慾望的拿捏,其實自己最心明肚白。去除慾望與時間長短無關,與觀念有關,要形成去慾望的達觀,關鍵在於觀念的扭轉。觀念不是時空問題,而是思考問題,與今天上班是朝九晚五或幾小時沒有關係,不是騰出更多時間就會變的多有學問,或許可以透過時間來充實知識、嬴取學歷,但若要改變觀念,就必須從了悟、漸悟到頓悟,這是很重要的。

只有從了悟漸悟到頓悟,才能瞭解「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也就是追求道理不要有所懷疑,將追求人生的道理當做這一生的宗旨,不要有任何的疑慮,這叫「斷疑生信」。「絕相超宗」則是不要認為色身是我,自然不會用本位主義看待事物,這個時候就能割能捨,不再在乎要升到哪裡當主管、當部長,應該如何,生命中曾有的俸祿,優厚對待與恥辱等,都能看成能捨非無情,同時能離總總邊,如此終究能真正理解「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的道理,也就能提升到另一個境界。所以說生存不等於生活,因為全世界的人、地球表面的生物都在生存,但生活卻要懂得咀嚼其中的味道,了解個中的竅訣,並懂得它的吞吐量,這才叫生活。

 

我曾舉過例子,吃外國餐、法國餐、義大利餐或者牛排餐時,其間不管沙拉、湯,或者主菜都一樣,都沒骨頭,整塊都是肉,所以外國小孩不會啃骨頭,如果讓他們吃魚頭,一定馬上放聲大哭,這是外國人教小孩最敗筆的一點。可是臺灣小孩不一樣,當我們吃魚頭時,知道只能吃魚肉,魚骨需吐掉,那是因為我們有吞吐,我們有中國的哲學為根底,老莊等思想為精神基礎。前人智慧的話語能過濾我們現代的生活,不受西方科技的迷惑,為了生存,我們求取現代科技帶來的方便與效率,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同樣懂得保存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西方國家就沒辦法,整碗拿起來吃整碗都吞下去,一入口從沒見他們吐出來過,因為他們吃的肉沒骨頭,這樣照單全收跟有循環的人一比較,到底哪個比較健康?!從這個地方即可為「生存」與「生活」做出結論:生存就是三餐飯飽,生活則要透過大腦的的思維。

 

回答第二個問題:既然是追逐當然就會有達不到的痛苦,個人也在追逐,但我追逐的是一種大貪,還沒有達到的大貪,只要人類存在,只要一息尚存,我絕不會停止,所以我永遠都在追,追到我離開的那一天我說的最後一句話,那才代表我的終止,這是一種境界、一種看法。每一個人都在追,有人追房子、有人追車子、有人追存款一定要達到伍佰萬才甘願,這樣看來好像有滿足的時候,其實不然!當第一個滿足點達到時,人性一定不滿現狀想繼續創造第二個高潮,就像鼠籠裡的松鼠在原地跑永遠不會停止。如果我們能將它提升為大貪的境界,就不會帶給自己痛苦,因為這只是一種目標,一個不會折煞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