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二輯
心動時分 第二輯之二十二:葉教授提到自信心是來自於有平穩的心和沒有得失心,請問如果沒有了得失心,是不是也失去自我鞭策的力量?
2018.09.22更新問:
葉教授提到自信心是來自於有平穩的心和沒有得失心,請問如果沒有了得失心,是不是也失去自我鞭策的力量?
答:
一個人不愛錢,不代表他沒有野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錢要能夠循環,得到的時候是我得,讓它循環的時候是我失,但循環卻可以產生社會意義,這叫得失。不得不失之間不能久留,也就沒有得失心,但不代表一個人沒有衝勁。
每當進入演講會場前,我的心裡都有一個準備,就算只有一個聽眾,或者連一個聽眾都沒有我也要講,這就是得失;得失在要隨遇而安、要順其自然、要不苛求、不妄想,如此很多事情才能產生平衡。全部坐滿了人跟坐一個人都一樣是講道理,道理不會因為人多就變得比較有道理,得失心境又何嘗不是。
得失可以運用在所有事物的隨遇而安,隨遇而安是不會被際遇蒙蔽,所以人家說:「聖人轉境,愚人被境轉」,聖人轉境,轉境就是轉得失之心,然後自然的萌生出應有的新芽與花朵;若能用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待整體的人生觀,包括工作的時候,那麼,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心境。
每一個人從小就面對考試,考到今天,為什麼卻教不好自己?因為從小學開始,就是考試卷上的題目,沒有一題是考自己的,如果從小開始,老師就教我們考自己,相信各位就算不成為聖人,也會很端正。可惜我們從小就被迫趕鴨子上架,為了幾個分數,自認為頭腦已經考到很靈敏,但要記得「刁鑽不到頭」,刁鑽的人最後不一定都會贏。
這裡我再打個比喻,有很多老師的子女,考試都考得特別好,當老師的父母也以此為傲;因為父母當老師,對自己孩子的課業輔導、讀書時間,一定會有比較周密的安排,當然也會提供孩子獨套的解答方式,這也就是大家一窩蜂補習的原因。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同樣的會讀書,當某個老師的孩子考得特別好,其他成績比較差的同學就會嫉妒他,所以,這個孩子成績也許很好,但沒有人緣;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得與失之間的對待,一定要產生良好的循環。如果孩子在學校裡成績很好,就要教兒子把考得好的技巧,告訴那些不會考的,你失去的只是技巧,但相對得到圓融,在得失之際產生圓融,叫做會做人。
得失心不要重,並不代表不去競爭,而是能在得失當中,產生圓融的對待,這與競爭力、企圖心是不相抵觸的,能從這個角度看待,才是真正會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