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二輯

心動時分 第二輯之十九:是不是心感覺放下就能安心,我們的心要到怎樣的地步,才算真正安穩?

2018.09.19更新

問:

是不是心感覺放下就能安心,我們的心要到怎樣的地步,才算真正安穩?

 

 

答:

一個人如果心思安穩,當然就能「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身體就不會毛毛躁躁的,也就能遏止所有情緒,當身體安靜時「室」自然寬,這裡指的不是住的房子寬,而是看事情的角度寬廣。好動兒之所以無法安靜,就是因為心思不能安定,常常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衝動,希望有所表現。

 

人生走來,沒有人知道心靈的空間到底有多大,而我所知道的心靈空間來自於地水火風,所有的槍炮刀劍,核子武器對它都產生不了殺傷力。「心經開門」裡要解釋的就是那顆「心」,若能瞭解其中精義,就會明白原來人駕馭這個軀體來到人世間,公侯將相、富商高賈也好,挑蔥賣菜也沒關係,到最後死亡時,大家都一樣,差別只在於有錢人比較不用受折磨而已。臺灣俚語也說:「銅鑼再打還是銅鑼聲,後母再好也是後母名,官做再大也是人。」銅鑼絕對打不出鼓聲,後母做得再好還是後母,再大的官也是人在做,若不能覺悟,人生就白走了。這個就是「心」,這個心直接掌控我們的內在思維,它不是有形的心臟,而是一種契機、一種觀念。

 

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的人命運也會不同,因為他們先天的心不同,氣質不同,養成的觀點與悟道的能量也不同,這就是最大的分別。要讓一個人的心思能夠很舒坦、很穩定,就要「到無求處便無憂」,如果內心還有所求,心就不會穩定,內心若能保持常態、順乎自然,就是有修持的人。生活中偶爾看看別人的錯誤示範,也是一種學習,例如左鄰右舍之間的擺動格局、處事心態、以及為人角度,都能讓自己感受一二。易經說:「易道廣大,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說任何與外界有所接觸的事物,都是對自己的一種心靈訓練,包括每天的行住坐臥與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事物的一來一往都能為自己帶來收穫,時間久了自然能到達不生不滅的境界。

 

達摩在中國大陸弘法時只收了四個徒弟,最後達摩要考考他一們,於是問第一個徒弟學到什麼,徒弟回說:「我學到無所執」,達摩說:「你得到我的皮」,接著他問第二個徒弟同樣問一題,這個徒弟頭一磕回答師父:「我學到空」,達摩說:「你得到我的骨」隨後他又問第三個徒弟,這名徒弟卻完全不講話,達摩說:「你得到我的髓」,髓就是精湛的內在。心看不到,卻每天跟我們在一起,很多人想找自己的心,卻不知道它在哪裡,其實當你在找的時候,它就在你找的那裡面了。我們所產生的任何念頭,就是我們的心;存有任何感覺,那也是我們的,所以到無求處便無憂也就是心如止水時。

 

世俗念雜由來業障多,有人可以一覺到天亮什麼事都沒有,有人卻數完八千隻羊還是無法閣眼;念頭很雜就是因為心緒澎湃不定,而澎湃不定則來自於有太多的所求不滿和罣礙,讓自己無法圓融,以及太多的負擔讓自己不能承受。然而,承受不了還是繼續承受,承受不了還是通得過,只不過換另一種新事物讓人承受而已。如此,既無所得也無所失,既無追求更鄉放棄,就是心情平靜的時候。

 

修持不在著名的法師,也不在深山修道就能得到。很多人常以為到深山修行就可以得道,其實不需要那麼遠,有句成語說:「大隱隱於市」,真正修行的人是在市區裡修,因為心遠地自偏,當心放得很宏遠時,自然感覺到住的地方很遠,如此內在的心才能豁達。談道理、談哲學、談禪學、談智慧,一定要靠頭腦去潤轉出那種感觸,與其到深山修道,何不將自己的心丟到深山中,如此不需旅途勞頓,但心早已在深山裡。所以掌握自己是心,來去自如是心,不生不滅也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