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一輯
心動時分 第一輯之三十七:面對重大刑事案件、混亂的生活,到底要用甚麼樣的心態才能平衡,也才能平安的度日子呢?
2018.12.07更新問:
國內一位知名女藝人的女兒遭到綁架,這件事情最讓人震驚的是這些歹徒的手法極其兇殘,讓我們這些做家長的除了生活的壓力外,又要開始擔心孩子的安危;身處在這麼混亂的生活中,到底要用甚麼樣的心態才能平衡,也才能平安的度日子呢?
答:
臺灣接二連三發生這麼大的刑案,每次發生的手法都是不按牌理出牌,讓人防不勝防,使得本島的百姓防人如防賊,日子過得一點意義都沒有。
物質生活的進化,並沒有帶動我們心靈的成長,不管教育程度高低,大家都感同身受。大部分人總覺得有生之年,如果可以平安過日子,就算不能賺到甚麼錢,也算是一種福氣。處在太平法治的社會,每個人都搬有運無、各取所需,財富的累積會因為時空的運轉、運勢的高低而有不同。而覬覦他人財富所產生的不平衡,傷害的並不只有被害人而已,對於維繫社會的公平與相互尊重的原則,也同時產生強烈的戕害,這就是真正的不道德。
一個人之所以懷有恐懼的心境,是因為一直過著安逸的日子,而且有著食衣住行育樂的珍貴享受。當一個人發覺自己每天都過得很珍貴,就會害怕突然失掉生命,害怕那些珍貴的感覺消失了,如此罣礙依然存在,也就活得不自在。當社會一有風吹草動時,就算事件發生在台北,但住在臺灣尾的人也可能一樣怕被波及,很多人都會假設萬一自己出門,就可能發生什麼事,如此只好坐以待斃,默默的承受著笨人的方法。
善良的人老覺得自己努力工作,盡力的養育小孩,既沒做壞事也不害人,但為何社會還是變成這樣子?!這都是因為人性的自私,不瞭解一個好的社會結構,需要大家共同的心性趨勢及聲音導向,才能成為移風變俗的主導力量。要移風變俗一定要有共識,及付諸實現的能耐,否則徒增一些口號而已。
「心靈改革」不只是舉辦文化活動,而是要處處觀念都能改,每個寸步都在變;當觀念、寸步都在變時,就能發覺個人尊嚴的存在。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好的肚量與關懷社會的能力,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駕輕就熟的將自己所學所知、所得所長,一五一十的告諸周遭朋友,但只要能付諸實踐就是一種影響的力量。
如果全民百姓都能樹立自我標竿,對於好的事物能夠多給一點掌聲,給予推崇與表揚,社會自然會產生一股淨化力。臺灣的報紙已經讓百姓麻痺了,今天若不是白冰冰的女兒,新聞只會顯現在邊邊一角,不會有太多人注意,差別就在於它是有爭議性、有看頭的新聞,才被公認為一件大事。否則,過去也曾發生過類似事件,只因不是發生在大人物身上,也就沒有引起如白曉燕案般的關注。
一個國家的心靈改造運動,需要從每個百姓的自我價值觀先定位,如此國本就很難有所動搖。如果大家不懂得定位自己的價值觀,就很難進行自我心性的修持。心性的修持來自於「業障原來有人引」,如果知道凡事都是因為人讓自己產生情緒,那麼當情況一發生時,就懂得趕快遏止那在那種奔騰、不應有的思緒,如此,價值觀自然會慢慢地挪移到好的定位。
我曾經告訴過觀眾朋友,一個人一輩子有沒有地位、權力、功名、富貴、財富都是其次,布衣窮食、或不認識字也沒有關係,但最起碼的要達到兩個標竿,也就是臺灣話說的:「喝人頭杯酒,說人頭句話。」喝酒時,別人先敬我們,是對我們人格、魄力、操守的一種尊重,所以說喝人頭杯酒。又當一群人都還沒開口,大夥就想先聽聽你的高見,或是超脫人生的見解,以帶動他們智慧的騰升,這就是「說人頭句話」。倘若能達到這兩個標竿,有多少財富便已經不重要了。
如果每個人都能從這個角度學習,自然容易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只可惜一般人凡事喜歡跟人比,從頭比到尾,從屋角比到廚房,自然不可能建立好的價值觀。當價值觀一混淆,刑事案件及各種犯罪手法自然源源不斷,因為這些犯案者只求目的,不求個人的人格,所以我說「極端則難見羞慚」。當一個人極端的追逐某種東西時,就是業障逼迫著他行極端的觀念,相對的就會做出一些天地不容的事情。
自求多福不一定就能過得舒服,每一個人都要自我要求,樹立個人的價值觀,才能過得有尊嚴。價值觀是人人都可以自我設定的,一旦建立好的價值觀,不但會組成好家庭、教養出優秀的子女,相對的還能對社會注入心靈改革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