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一輯

心動時分 第一輯之二十四:關於修身養性,請問教授我該如何把從書上或演講時所獲得的訊息,運用在生活上呢?

2018.11.24更新

問:

葉教授您好,我常看一些談修養的書,但都無法很實際的應用在生活上,當遭遇不如意的時侯,就會無法克制的說一些氣話,但通常話一出口又會非常的後悔,想請教教授,我該如何把從書上或演講時所獲得的訊息,運用在生活上呢?

 

 

答: 

 

      談修養時,要先了解修身養性,「修身養性」這四個字,從小學開始就如同教條般的常常聽到;修身養性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要能將自己的身與性撿拾出來看,就懂得如何修身養性。

 

      通常我們很在意自己的身體,存在這個身體就存在自我,也因此大多數人對待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子女等,常常以我為中心,「他們」不過是附屬於我,為我所擁有,受我管轄罷了!為什麼寵物養久了會產生感情,當五年、十年後寵物往生時,還哭得如喪考妣一樣痛苦不堪?因為一隻寵物從飼養到往生時,牠都是徹底屬於你的,牠的忠、牠的不反駁,不會跟你搶奪任何東西,也不會亂咬什麼,無形中你中毒已深,因為你用「擁有」一隻忠狗的心情,來感受牠的離開,當然會很難過。所以說要「修身」,如果太在意自己,相對的也會在意周圍看得到、觸摸得到的人事物。

 

      每一樁事物都有失散的時侯,所謂:「天下無不散的宴席」,任何一樁幻滅都會帶來痛苦,只有當我們修到自己沒有這個身時,才不在乎是否擁有其他。不將自己的身看待為主角時,人只不過附著在這個身體而已,也只有在感受不到這個身時,才能夠養性,「性」就是我們內在裡所有的七情六慾。如果別人要追的你沒有追,別人想得到的你沒有得,大家想追求的那種習性你都沒有,而且能夠很快的放下時,那就是養性,修身之後而養性就叫修養。

 

      很多事情並不是看幾本書之後就能夠徹悟,活到七、八十歲也不是要人家覺得你是個長壽者,每一個階段的波折,都是要讓人看清楚自己,而不是去擁有一些看不到的東西,兩者的分別很大。

 

      很多人看「心海羅盤」節目時,常常會突然產生很大的觸動及反省,但這個反省還不夠,一定要有堅持的毅力;所有修為的意境都來自於堅持,這種堅持無時無刻不在檢查自己。許多人很在意生理上的健康,什麼時侯該做身體檢查,排得井然有序,但是,對自己內心在心性的檢查卻馬馬虎虎,這說明我們常常一心想達成慾望,卻很難得檢查、觀照自己的性格。可見修身養性是走向修養的重要法門,自我修練,修到沒有外在身體,而後成空內在的心性。

 

      當我在演講中提到這類觀點時,觀眾朋友們也會反問我有沒有「空」,其實大家可以從我演講中的思想得知,如果思緒裡無所感觸,我怎能如此井然有序的把應該講的話一一道來?!不管看什麼書,禪書、佛書等都是一個借鏡、一種提示,它甚至提供方法讓人了透自己,但最後還得靠自己懂得行深功夫,有堅持的毅力才能尋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