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一輯

心動時分 第一輯之二十三:請問葉教授人往生後應該怎麼解決這個臭皮囊?

2018.11.23更新

問:

老一輩的人都說人死了要土葬,但我覺得人活著的時侯是享受,若死了,就只是個臭皮囊,乾脆火化掉,然後隨波逐流。但是長輩往往沒辦法接受這個觀點,請問葉教授應該怎麼解決這個臭皮囊?

 

 

答: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講講自己希望的遺體處理方式。小犬目前幫著我做事,所以他了解我的行事風格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我不想、不會做的事,絶對不會講,但只要講出去的話,表示那件事情已經有結果了。

 

      有一次我告訴他,當我老了往生時,如果那時臺灣還很平安,各種狀況他都可以處理的話,就乾脆將我的遺體燒一燒,然後帶著骨灰坐上直昇機,往中央山脈一撒就好了;因為我熱愛山林,平日有時間都會往山林走。他知道我是認真的。

 

      一個人未知生焉知死,生都還搞不清楚,怎麼會知道死在哪裡?所以我們要先從生的達觀,才能走到死的路途。如果生的時侯,每個階段都亦步亦趨、惶惶恐恐地擔心自己死掉,那麼一定無時無刻不恐懼死亡。上帝保有人的生命不是靠人的意志力,而是衡量這個人需不需要活下去,這是很重要的觀點;當老天爺覺得這個人不需要活下去時,就會把他的臭皮囊收回去,然後回歸天於大地。

 

      土葬不見得就能與大地融會為一,老一輩的觀念是受風俗習慣所影響,然而因為地域的限制,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辦法買下名山俊秀之地幫祖先做風水,因此也帶給活人很多困擾。我倒覺得一個明理的長輩,應該儘量減少子孫們為自己的後事張羅費心,這是身為長輩的仁慈。

 

      長輩如果能用正確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死亡,必然會教育出優秀的下一代。因為單單一個理念就可以化解子孫輩們對於「不懂生」的困擾;一個即將往生的人,都能夠看開生死,將自己的軀體當成臭皮囊來對待,這種態度對自己的後代子孫,無疑是非常好的良性示範和教育。如果一定要走在舊有的窠臼裡,認為應該入土才能為安,反而會適得其反。其實安不是因為入土才安,安是因為寂靜為安,知道下輩子不要再來當人才能安,如果下輩子還要再受六道輪迴,怎麼都安不了!

 

      臺灣話說「四兩先除」,自己一輩子做過什麼事情,自己知道,沒有人比你更清楚。如果走到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刻,都不懂得掌握最後一份功德,那這一輩子白活了。最後一份功德也是最大的功德,就是徹悟-將自己的軀體自然、瀟灑地回歸於自然。

 

      土葬也只是立一個碑,葬在小山丘上的一坏土,但是骨灰一灑,就是葬在整個臺灣,高興飛到哪就飛到哪,這才是真正的為安,有這種觀點才叫能人,禪學境界在這裡表徵無遺。

 

      人對生命的尊重在於精神與孁魂,而不是軀體;當軀體受人瞻仰時,靈魂已生。所以我一再說明,當上帝看到人類往生時會拍手,因為祂知道靈魂已經生了;當人類看到嬰兒出生時會高興,但上帝卻在一旁嘆息,因為又有一個靈魂被肉體包住而死了。我們最痛苦、惋惜的事情,卻是上帝最高興的事,兩者的感覺完全不同,一來一去的比較,就可以展現出思考事情的不同模式,同時提升自己的人格德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