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一輯

心動時分 第一輯之二十二:請問葉教授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年輕人要如何面對宗教的問題?

2018.11.22更新

問:

請問葉教授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年輕人要如何面對宗教的問題?

 

答: 

 

      現在的宗教派別非常多,讓年輕人無從選擇,也找不到該走的方向。人類因民族性與區域性的不同而有了歐洲人、白種人、黃種人、黑人之分,也因種族膚色的不同而產生分別心,連帶的形成不同的宗教觀點及感受。

 

      年輕人的宗教觀念,不應是透過宗教膜拜儀式而祈求庇蔭與保佑而已。站在任何一尊神佛面前,不管是西方的耶穌基督、阿拉真主、或者是道教、佛教的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甚至是聖人孔子等,大家至誠磕頭跪拜的目的,都應是為了滅除自己內在的煩惱與傲慢,這樣磕頭才有意境,若只是為了求得保祐,那便一點意思都沒有。宗教的意義,就是讓人學得神佛的行為,學得祂們的意境。

 

      根據經書記載:燃燈佛經名師一點,點出徹悟,才真正了解什麼是空;所以金剛經詮釋的空宗,就是當所有事情都放下時的那種空,才是內在裡真正的修持與意境。所謂無我相、無壽者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代表的就是對宇宙間所有可看到的有形、有體的物質面都不會著相時,這樣個人的信仰與自我修持才會有境界。可惜許多人對宗教祈禱的只是一份保祐、庇蔭,或者沉浸在祈求神佛讓自己發財致富的迷失中。

 

      如果能感受到神佛偉大的地方,懂得向祂學習,學祂的作風、樣子,朝祂的角度去做,這個宗教就信對了。當時釋迦牟尼佛如果戀棧王子名位,就算後來成為國王,在歷史上他可能連名都列不上,因為印度王朝太多國王了,可能連印度人都不記得有釋迦牟尼悉達多這位王子,但正因為他願意以空宗做為精神的修持,而且證道成佛,所以全世界世世代代的人都尊崇釋迦牟尼佛。由此就能了解到底是一個國王偉大,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想要的釋迦牟尼偉大。

 

      從什麼都不想要的角度成為宗教信仰,才是年輕人正確的選擇,如果不懂得這個竅門,一味地希望得到什麼,那就不要信,因為一旦有機心、有目的的話,非但不會靈驗,還會打壞自己的心思,這一點萬萬不可行。當人一有迷失時,往往想借助神佛求取庇蔭,以得到好運道,其實若能將所有一切都當成過眼雲煙,用這樣的心態來自我潛移默化,則你所面臨的不是宗教信仰存在與否的課題,或者是否得到保祐的問題,而是你能夠跟隨神佛的引領及風範,認真的自我修持,這樣的宗教才是健康的宗教。

 

      很多人老想找那種奇山異谷的真人或道人,以為這樣比較靈驗,其實不然!進一座廟時要拜廟,不要拜菩薩,拜廟表示對那座廟宇的尊敬,因為會進到廟中的神佛都是得道者,如果進到廟裡還要分哪尊神比較靈驗,就表示有分別心。

 

      我們並不期待神佛顯現神蹟,而是希望能夠學習到神佛曾經有過的智慧,這樣的宗教信仰就能萬邪不侵。如此非但不會受到什麼蠱惑,也不需要買什麼蓮花座,因為宗教信仰不用花錢,信仰宗教其實就是信仰自己,信仰自己內在的心。神佛經過經典有形無形的引,為的就是讓人們知悉祂們證道的過程,最後能夠成佛、成仙、成聖的都來自於自己,神佛無法幫忙。神佛能幫人的就是臨難解厄,臨難解厄來自於自己的誠心,來自於個人放下傲慢態度而後生成的謙卑,也因這個謙卑而得到解厄的福報。如果這個福報之外,還貪婪的想要一些榮華富貴,那就全盤皆輸了。

 

      因為因果輪迴與轉世的存在,我們要懂得用另外一種思維來思考。就像一個嬰兒可能不只是嬰兒,他可能是你上一代的人,因為上一代沒有修好,才變成現在年輕的小孩子。如果這樣的理念懂了,那就是宗教、就是信仰,因為有因有果就會有造化,任何一個努力必然會有其結果,兩者之間完全存乎一心,端視自己怎麼經營而已。

 

      宗教從來沒有要人鋪張,都是人類在鋪張,宗教也沒有說什麼膜拜儀式比較有效,完全都是人類自己設定的,像三步一拜、九步一叩的儀式,不是要叩給別人或神佛看的,重要的是要磕出感覺,要因自己的傲慢、不夠謙虛、或不懂得知恩圖報而叩,這樣子才能叩出內心的慚愧。當這個觀念對的時侯,大家對宗教非但不會恐懼,還能找到讓自己內在清澈的好方向,如此就沒有擔心、恐懼,更無罣礙,這才是最健康的宗教思維。

 

      宗教最大的信仰就是把自己當成歷練的對象,磕頭膜拜時就是低頭對自己的缺失懺悔,並請神佛做見證,那這個宗教就有意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