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一輯

心動時分 第一輯之十二:有些人對臺灣已經不抱任何希望,紛紛移民他鄉了,請問葉教授有什甚麼看法?另外葉教授您個人會不會嚮往到比臺灣更進步的國家呢?

2018.11.12更新

問:

有些人對臺灣已經不抱任何希望,紛紛移民他鄉了,請問葉教授有什甚麼看法?另外葉教授您個人會不會嚮往到比臺灣更進步的國家呢?

 

 

答:

 

      生存不等於生活,生存就是簡單的按照當時的物價水平擬定個人的標準、依當下的時空環境找出個人喜歡的舒適感、根據個人希望得到的享受訂定指標,再按照個人的七情六慾,及對家人的關愛定出自己的罣礙程度,這就是生存。

 

      生活則是一種境界的提昇,不管從東移到西,從西移到北、移到南都一樣。早期先民因為當地生活的清寒,從福建廣東往南洋走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拓展出一個新的環境,因為他們苦怕了。

 

      相對的現代人可能因為大自然環境或現實生活的感觸,而希望到一個新的環境過另外一種生活。如果你有錢,只希望自己能夠免於憂患的從有生之年活到老,而且只活在生存的層次時,那到哪裡都一樣。畢竟在哪個地方都一樣要睡覺,就像非洲的牛運到南美洲去也沒有差別;但就怕牛牽到北京還是牛,這樣做人就一點意義都沒有。

 

      如果一個人移民到一個新的環境以後,突然覺得人生觀改變了,那並不是外在環境對他產生誘惑,而是去到那個地方的同時,突然徹悟到原來自己也只不過換個地方作息而已;那不過是大環境空間的改變,對個人內在資質與智慧根本沒大何的提昇。這個時侯有警覺性的人,一定會即時回頭思考:走這個路方向對嗎?然而,沒有人能夠保證某個地方永遠不會有動亂。

 

      曾經去過印尼開荒闢土的一些前輩們,也因排華政策或貧富差距產生很多問題,白澳政策也是如此。一個人若只求單純活著,只要他有經濟能力,想遷移到哪裡都行,但是這樣的變化,卻對提昇生活層面產生不了任何刺激。

 

      我曾經說過:「生存、生活、生根,三生有幸」的專題。生存是很基本的,它只不過是每一個人吃飯睡覺的問題而己。但提到生活,就像各位在白天忙碌的工作後,還願意在禮拜六的休息時間聽我演講,以接觸不同的知識領域,這時諸位已經在提昇自己的生活格調了。同理的,電視在播放「心海羅盤」節目的同時,有很多人認真的在其中攝取精華,以瞭解生命要義;但也有另一群人在PUB裡醉生夢死。

 

      當一個人已經建立提昇生活水平的觀點時,就能跳躍出周圍的人際關係而取得愉快,這與生存裡的物質愉快大有不同;屆時,便可以慢慢的感受輕鬆的心情原來是這麼的自然,更可以體會到找到精神的要義來自於知道自己要幹甚麼,如此就能夠尋根斷念。當一個人能尋到原來的根,斷掉沒有必要的慾念,心靈自然就會有相當的造化。

 

      姑且不提哪個地方住人住得比較舒服,但我覺得不管移民到哪裡,都要同時提昇自己的氣質,如此遷徙才有意義。再者,如果問我有沒有打算移民要比較文明的國家,我可以告訴各位,每一個人生來都有不同的責任與擔負,我個人可能認識自己比較早,瞭解自己也比較快,從小我就一直覺得自己有事要做,沒想到我真的堅決走向這條路。幫我拍廣告的日本人及週遭一些朋友老是翹起大姆指誇獎我,甚至有很多朋友來電表示感謝與鼓勵,說我是阿彌陀佛、功德無量。但功德不是個人在衡量的,畢竟「道」是大家一起追尋的,只是先到慢到的差別,我不過是發自內心在做事而己。

 

      在一個年齡輪十二年中會發生一些事情,民間諺語都已經出現了;我並不是要危言聳聽,也不是害怕,因為我一定會與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共生、共存、共亡。在這個時間裡更需要像我們這樣的人出來,提升大家的智慧以化解災難。就像「心海羅盤」在北美衛星開播至今已經花了上百萬經費,然而我們一直義務的提供當地華僑收看,薩爾瓦多的信函就是這樣來的。

 

      既然我有責任挑負重任,就希望透過這種語言的傳遞,讓大家重新思考做事、觀事的角度。改變角度就是改變幸福,角度一改變,幸福與悲哀自然會分野。其實從來沒有一個地方讓我羨慕,或希望成為自己未來的寄託處所;因為只有到人們需要我的地方,才是適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