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一輯
心動時分 第一輯之十一:一般法會都會要求民眾用錢的方式來解決什麼冤親債主、嬰靈等神奇鬼怪的問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這些事情存在?如果身邊有人存在這種想法,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來影響他?
2018.11.11更新問:
一般法會都會要求民眾用錢的方式來解決什麼冤親債主、嬰靈等神奇鬼怪的問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這些事情存在?如果身邊有人存在這種想法,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來影響他?謝謝。
答:
一般人若有冤親債主、嬰靈,或任何跟自己過不去的問題,通常會在法會中用錢求得解決;臺灣宗教的祭祀禮儀也常用到紙錢,每個廟的規定都不同,不同的法會也會有不同的需要。其實,神佛並沒有這樣的規矩,這些都是人定下來的習俗。
宗教信仰主要是讓大家開悟、開智慧、開迷信,信仰才有意義。如果還要蒙上很多神秘的色彩,讓平凡人無法了透它的精神,其至讓許多人心存恐懼,再花錢解除自己的負擔,這就叫做預謀。我一再提醒大家,能夠讓自己成佛的是自己,神佛都沒辦法帶你,因為人本來就是佛,只是每個人都忘記以前的自己。難怪很多人碰到困難的事物,就用業障來搪塞,碰到不如意事,就說前因後果,如此心神自然無法清澈如鏡。這都要怪自己的學習精神不夠,探討事物的態度也不夠積極。
「心海羅盤」不是每一個人都愛看的節目,有些人看到欣喜若狂,成為忠實觀眾,時間到了不管什麼應酬,絶對準時回家收看;有人則說我在台上耍猴,一看到就立即轉台,差別就在於悟性不同,立足點也不同,兩個人的磁場不同,怎麼產生共鳴呢?!若能產生基本共鳴,表示你的悟性已經在某個程度之上,你的良知發現也比人來得快,這是不容易得到的啟蒙與感受,更是人生當中最大的福份。
兩、三個小時的法會,為什麼有人能夠坐麼久?因為他們總希望一次參與能為自己減少很多困阨,但這又不是奇蹟會,大家應該考慮清楚。我的演講都是自由進場,坐多久隨大家方便,現場沒有擺設任何佛像,期望讓大家的心性自由感受。如果對我所說的話有所共鳴,就朝這個方向執行自己未來的人生觀,建立自己的思想觀點,其至撿拾起來當成生活中的座右銘。神佛要求的是一個人的自我莊重,不是每天向祂膜拜祂就高興,祂只希望眾生昇華,找到原來的自己。就像文殊師利菩薩所講的:「人皆不成佛,誓不成佛」,也像地藏王菩薩所講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什麼叫「煩惱即見菩提」,菩提就是原來的初,初就是本來的我;一個人一有煩惱就能見到菩提,因為有煩惱就有歷練,有歷練就有成長,也才能達到一種境界。我們在宗教信仰的行為上,不需借諸任何模式,家裡也不一定要設置佛堂,畢竟每個人的家庭環境、格局、需要都不同。如果能將自己的心看待成佛心,相信不走佛寺、廟宇,心中也能很清澈,而且隨時受到庇蔭,因為每一個自己都是一尊佛。只有用這種角度來看待時,才會莊重自己;若把自己看成一無是處的人,拜什麼佛都一樣,因為沒有方法能挽救一顆頹廢的心,神佛也不會來自於沒有自信的心靈。
不管是道教、佛教,或其他宗教,都是要讓人心感到安定,而後能騰出更多的時空來整理自己的思緒。修行不是一蹴可及,修行需要了解「無法無刻不在事中」;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能讓人有所修為,就像是讀書的學分要求一樣,但學分還有框有邊,人生的修行則無框無邊。有一天,當所有事物都能給你真正的感受時,就叫萬流歸宗。
萬流歸宗的另外一個含意就是虛空妙有,認為自己什麼都沒有的人,反而擁有最多,世界上擁有實質財富的人,沒有人能比你快樂。人生的追尋就在追誰活得比較快樂、自在、灑脫,不會在夜闌人靜時獨自哀聲嘆氣,這才叫人生觀。這種東西不能騙人,是高興就是高興,是快樂就是快樂,是輕鬆就是輕鬆,若有任何罣礙、疑慮,就會妨礙自己前進。
人生的追尋需要每天不斷的精進,不需刻意要求;慢慢不斷的嘗試,最後總會熬成自己的苦功,這種苦功還可以用來矯正過去錯誤的人生觀。所以,生命訴求的重點不在於長度,而在於深度,在於我們對很多事物能真正感到虛空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