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一輯

心動時分 第一輯之七:我兒子今年要考高中,想麻煩葉教授給他心靈上的建設,帶動他心靈上的啟發

2018.11.07更新

問:

我兒子今年要考高中,想麻煩葉教授給他心靈上的建設,帶動他心靈上的啟發,謝謝。

 

 

 

 

答:

 

        很多家庭都面臨著子女考試的問題,大家都一起在競爭線上。從小我們就希望孩子能讀好一點的幼稚園,但你認為好的人家也覺得好的,於是開始競爭的戲碼;接著讀小學,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就讀好學區,找到好老師來教,於是大家又有志一同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又得開始較勁;到了國中開始要考試,十八般武藝都得考;進入高中時,又開始互相比劃;高中考上,下個階段就是大學考試,往上再考研究所、博士班,這一連串下來,子女辛苦,父母心辛苦。

 

        人會互相競爭的年齡差不多都在五歲以內,也就是說五十年次跟五十五年次的,五十五年次的跟六十年次的,會在商業行為或是生活形態上形成共同的競爭圈,因為年齡層相近、工作相似、社會趨勢也相同。孩子跟別人的比較,不是只有在校階段就能了事,入社會工作之後開始跟同事比誰先結婚,誰先找到好對象,比完之後再看誰先生孩子,還要生男的才算。一個年輕孩子從成長開始就要背負許多壓力,所有的父母都認為養子有成才叫教育子女,沒想到自己卻時時的孩子拴上卡鎖,起初只有綁手,最後連脖子都綁起來了,這都是父母親對於子女的期待錯誤了。

 

        一個國家要推廣一個政策,絶對需要經過方的思考,才能改變整個大環境的政策。不管現在的小班制,或是目前正致力的教育改革,都讓過去走過來的人知道學歷無用,也瞭解到學歷不等於學問,經歷不等於能力。重要的是鼓勵子女能夠自我認知,知道讀書一點都不辛苦。我常常跟朋友講,最會讀書,常讀第一名的人以後做老師最適合,因為他對書有濃厚的感情和興趣,日後如果教書就不會對這個工作生厭。

 

        很多孩子不是因為喜歡而讀書,而是不得不,因為如果不讀的話,周遭很多人會讓自己覺得有壓迫感,甚至父母親看自己的眼神都不一樣。要求分數以及回家對父母交代,都不是這些十多歲的孩子能夠承擔的痛苦。甚至學校老師對成績優秀同學會另眼相看,對於不會唸書的孩子則嗤之以鼻,報紙上也刊載過智障兒被學校不當處理的新聞。這年輕孩子都是人類的下一代,讀書的過程只不過是學習的階段,以及知識領受而己,真正進入社會還必須面對人類心性的挑戰,人類內心的心性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李遠哲博士說大學聯考的化學題目,連他都沒有自信在考試時間內做完,堂堂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都講出這樣的話,代表他是一個勇於瞭解事實的人。父母親應該做一個有膽識,勇於瞭解事實的父母親,孩子才會得救。子女不是跟別人比較用的試機器,子女的分數也不是用來沽名釣譽和炫耀的,父母對於孩子在其年齡層應該要懂的常識、知識,以及好的見解看法,應該試著導引出他們的興趣。教育的目的不是要灌輸孩子什麼,我的演講也只不過要讓大家從周遭發生的事情中,慢慢的發覺自己心裡沒有思考過的想法,引發是教育最大的竅門,不是灌輸,更不是塞入。可惜許多老師硬塞,有些學生被逼得受不了,連幾何跟數學題目的答案都用背的,他們根本不瞭解為何要這樣解。

 

        這位家長所提的問題,其實是全國家長的問題。如果為人父母的用這種方式要求自己的子女,有一天,當這些子女長大為人父母時,也會同樣的要求他們的小孩,一代代的如此傳承,隔閡必定越來越大。當父母的認為工作是一種壓力,子女則認為讀書是一種苦楚,根本無法感覺自己存在的價值,如果這個社會不現實,懂得從善如流;如果這個社會每一個成員都發展出一種智慧,相信孩子們也會活得很有見地。當家長的看法對孩子不會形成束縛,周圍的環境對孩子不會造成鄙視,人前人後他們都能昂起首項,做出該做的事情,這些孩子必然不會活在苦難中。

 

        會讀書的人讀到最後不代表有成就,只是適合讀書而己;不會考試的同學也可以另外找出興趣,這樣子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高低優劣的問題。人的質地好壞不在於厲害聰明,個人能在台上講兩、三百集的話,不代表我很會講話或想的比較多,主要是我一定想開闊面的事,不會鑽牛角尖。所以男人看事要看得遠,女人看事要看得深,看出自己角色的深,看出自己天生的性格。

 

        當一個男人是父親的時侯要看得遠,當一個女人當母親的時侯要看得深;看深可以看出孩子的需要,看遠則看出他們未來的遠景,這樣的教育必然不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