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二輯

專題論述 第二輯之十三【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2019.05.19更新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流傳在中國的佛教經典中,心經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如果能完全了透心經的本義,不論你是不是宗教信徒,不管你站在基督、佛家或者真主的角度,都能萬流歸宗。本專題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標題,就是希望以最淺顯白話的方式,讓每一個人都懂得心經的道理,不論是博士還是目不識字的白丁者,都可以透過我的詮釋,瞭解心經的精髓與要義,進而追尋生命的方向與指標。

 

 

 

■大與道即是「摩訶」

 

什麼是「摩訶」?「摩訶」是印度梵語,它的意思是「大」,所謂大就是「十方無壁落」,又什麼叫「十方」?東、西、南、北、東北角、西北角、西南角、東南角、再加上、下,就是十方,「十方」沒有牆壁,沒有界限,所以我們稱為大。道德經裡也說「大方無隅」,大方無隅就是:摩訶的大是沒有角落的,因為它自然的延伸,包容所有一切。「大方無隅」下接「大器晚成」,「大器晚成」並不是指一個人的成就、能力要到年老時才能彰顯出來,「大器晚成」主要在告訴我們:大器根本可以不要成,因為既然已是大器,何必成它呢?!成它就設定在一個框框裡,無法離開世俗的追尋,今天或許你得到諾貝爾獎了,但你的極限就在諾貝爾,有極限就不叫大,真正的大是沒有極限,所以大器不需要成。

 

「大者無外,小者無內」,沒有再以外的東西叫大,沒有辦法看到比這個更小的才叫小,大小來自於無邊無際。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大音稀聲」,全世界最大的聲音,絕對不是五十億人拿著銅鑼鼓敲得滿天響地的,也不是五十顆原子彈一起爆炸的聲音,真正最大的聲音來自於我們居住的地球,也就是地球與宇宙磨擦而產生的「唵」這個聲音,然而地球上卻沒有人可以聽到它的聲音,這就是「大音稀聲」。真正的「大」是虛空妙道,無法拿捏、掌控的,它是一種「無的」,這個「無」並不是虛無飄渺。

 

臺灣俚語說:「大顆石頭,也要小石頭來撐」,這句話可以給我們許多警惕,意思是很大的石頭一定要小石頭撐著,才能屹立不搖。有些人也許因為事業失敗、情感不如意,而覺得人生沒什麼希望,於是便存著幸災樂禍的心態,希望兩岸關係惡化,甚而引起戰爭,這叫「大家落水一起沉」,這也是大;另外有一種人曾叱吒風雲過,但「大風吹倒梧桐樹」,自然有人說長短、落井下石,也就因而倒落;很多人都希望能住大一點的房子,但是「大廈千間,夜眠只有八呎」,就算你有千間房一子,但晚上睡的也不過八呎床而已;世俗中有很多隱喻,能讓我們瞭解「摩訶」的意思。

 

「大目新娘沒看到灶」這句臺灣俚語就是用來調侃為人媳婦的,只看到鍋沒看見灶,意謂著只看到眼前的事,卻看不見久遠的未來。這個時候的「大」就是道理的「道」,也就是摩訶的意思。「摩訶」代表「大」,也是「道」,道是創造宇宙萬物的開始;德則是包容萬物的老母親,道德就是由此延伸。所以「摩訶」意謂的就是在「大」中如何取捨於道,如此就能了解虛空妙道,而「道」就是每一個人所追尋的路。

 

我們要用什麼態度來看「道」呢?道真正追求的極限是「零」,零代表著我們這輩子最後追求的空點,也就是圓,就是空。大家都希望長壽,甚麼叫長壽?若一個人的身體死了,但是他的道與精神猶存,就稱為長壽。相反的如果一個人的身體還沒死,但他的道已經沒有了,我們稱為賊,所以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

 

 

 

■「智」「慧」並存為般若

 

 

從「摩訶」簡單的解說中,大家應已瞭解摩訶就是「大」與「道」,道的追求極限就是虛空。接著我們談到「摩訶般若」,般若也是印度梵文,代表智慧,智如果不與慧走在一起,就非常的危險。因為智代表相互傾軋的利器,智也代表相互鬥爭的暗器,用聰明去抵擋外來的侵略,甚至掠奪他人,這便是危險的智。

 

「外離相為智」,於外看得到點的相,就是智,外離相為智也為「禪」,那麼雕著金身的禪師怎還能叫禪師呢?!很多人在知識上不是很理解,就莫名其妙將他們當成信仰對象,這就是不瞭解「外離相則為禪」的意思。智為何要與慧在一起?智會傷人,慧就不會嗎?我們將慧字拆開來看,上面是掃把星,下面是一顆心,用掃把將心裡的貪念掃乾淨,就是智慧。如果懂得從這個出發點開始,就能理解原來智慧的延伸是這麼的巧妙,智與慧是不能單獨存在的。

 

世俗裡分三種人,第一種是沒有智慧的人,眼神頑劣又不聰明,做事不曾三思而行,也從不動腦袋思考事情該不該為,這種人可能天生資質就比較魯鈍,但還情有可原,畢竟處理事情時,他並沒有囂張妄為。另外一種聰明外道的人就比較可悲,聰明外道的人也不是智慧型的人,這類人喜歡跟那種虛頭禪客接觸,虛頭禪客就是那種不實在、會發光還能分身的假禪客,聰明外道者就是專門喜歡結交那種會發光分身,甚至能夠穿天衣的人,以為這樣自己就像修持的人。第三種人就是那種勤唸經典,自認為已經唸了千百遍就已得道,甚至翻抄經書,當成自己的著作,這種人著實讓人覺得可憐,因為他沒有實力。俗話說:「迷人修福不修道」,迷人就是不懂的人,不懂的人將修福氣看成修道理;當他修福氣時,一旦碰到困難,就能遇難解厄;碰到生小病命不該絕時,病就能治好;心境上不舒坦時,也能順利轉折,但是一旦他要渡自己的時候,就無能為力。所以在追尋道理時,要懂得不做聰明外道的人,有些聰明外道的人只懂得一點道理,就邊修行邊接受供養,這邊拿錢,那邊也拿,這樣是不會成佛的。

 

會侮辱聖賢的人、會嫉妒人家得道的人,通常都比較不喜歡看「心海羅盤」的節目,因為距離很遠,自己又不願意學,這種人通常將自己的聰明塞死了,不願意看到別人好,也無法了解我在講什麼。若他看到周遭有賢者得道,便嗤之以鼻,認為三十一世紀還追求那種東西太落伍了。有句臺灣俚語說得很好,「大賊挾小賊,魷魚挾烏賊」,挾來挾去都是黑烏烏的,就會形成分贓不均,因為大家只顧眼前之利,不管腦後之事,怪力亂神及其他類似宗教事件就是這樣來的。分贓不均就是因為自己的膚淺,才被一時的聰明外道所迷惑。真正有智慧的人,絕對不做這種事情的,因為他了解色身都是假的,也懂得親近善知識,懂得追求生命的根源,並有一股認真追尋人生道路的勇氣。

 

 

 

■此岸與彼岸的對待關係

 

 

般若代表智慧,那「摩訶般若波羅」呢?在宗教信仰中,大家常常聽到接引西方,那東方在哪裡?北方有沒有人去?南方有沒有人住?東西南北為甚麼只講西方呢?其實這這只不過是符號而已。「摩訶般若波羅」的「波羅」代表彼岸,彼岸與此岸又要怎麼分呢?當你站在海邊,看到海浪打過來時,會看到浪花還有泡沫,海浪的沖打是動,泡沫消失是幻滅,一個是生,一個是滅,當你看到它的動靜、看到它的生滅,這就是「此岸」。同樣是海水,當你往前一看,看到海天一際的海岸線時,你看不到海水動,也看不到海浪和水泡,那就是「彼岸」。此岸代表你的心會動,還有生死或生滅之念;彼岸代表在那個地方看不到生滅之念,沒有生滅意念的人就是已經到達彼岸。

 

活著對萬般事物都要沒有生滅的意念,才能夠慢慢的走出當人的死胡同,如果永遠站在此岸,那麼你所觀看到的事物,就永遠都是悲歡離合。因為生生滅滅的意念,讓人必須汲汲營營經營財富,深怕錢財由多變少;也讓人期望自己能長命百歲,如此反反覆覆的,人生就像螞蟻一樣,死來復去,復去又死來,不知道如何結束流浪此生。生又死叫流浪此生,流浪此生是很悲哀的事情,在此岸的人無法到達彼岸,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看破生滅之道。也就是說,如果還有生滅之道、生滅觀感時,我們就永遠在此岸;只有看不到生滅,沒有波紋,也沒一有海浪時,才叫做彼岸,波羅的意思原來就是此岸與彼岸的對待關係。

 

 

 

■心性修合為一成「蜜多」

 

 

接著我們要談「蜜多」,蜜多代表甚麼意思?蜜多就是將很多東西集合為一,變成一條直線。舉個簡單的例子,如何才能睡好覺?千頭萬緒能理出一條頭緒,自然就睡得著,如果千頭萬緒理不清,自然就失眠睡不著。蜜多又代表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又轉三才」,在無極當中包含著宇宙寰宇中所有生物的八萬四千種屬性,然唯獨人擁有這八萬四千種屬性,這就是人可貴之處。狗特別忠心,牛特別耐磨,樹木、植物讓人覺得很仁慈,這都是他們的屬性,可是狗、猴子、牛等動物的屬性只有單一一樣,所以要修成道是很困難的;唯獨人集八萬四千種屬性於一身,所以貴為天、地、人三才之一,也因為如此,我們要成佛成道才有機會。人類的確能夠透過修持走出真正的境界,當個人可以將自己的心性修合為一時,就代表能夠突破現有的瓶頸。人貴為三才之的目的,就是可以將宇宙寰宇所有生物的個性,都匯集成為我們腦海裡的思想,這叫「蜜多」。

 

 

 

■不喜不憂即得道

 

 

至於「心經」中的心,就是希望大家在追尋宗教思想的時,能有認定的概念。心不是心臟,沒有人知道它的形狀與長相,火無法燒、水無法淹、刀子劈不到、箭也射不著,堅固的時候硬的像鋼鐵,軟的時候就像棉花一樣,虛幻無形,這就是心。「心」是我們可以感覺得到卻摸不到的感受,它所表現出來的特徵與佛沒有兩樣,佛祖也一樣是火不能燒、水不能淹,什麼東西都不能打擊衪,所以心就是佛,是人的心在成佛,不是人在皈依佛。

 

這個佛不代表佛祖,也不代表耶穌或真主,祂代表一種境界,是我們的心讓我們達到一種境界,不是這些佛在幫我們的。所以人其實可以不要皈依佛,真正要皈依的是自己。佛家經典寫著:「自皈依佛」,它不寫「皈依他佛」,所以如果你要皈依的對象是一個人,實在是愚蠢!因為佛都不需要皈,怎麼還皈人呢!只有自己可以讓自己成佛,其他的都不可能。

 

心的走向是這樣,那「經」呢?經就是道路,就是每一個人所行走、選擇的道路,也就是我們所指點的明路,這條路得靠自己去渡,別人無法幫忙。這條路只有兩個方向可以走,一條是通向八荒蠻夷、寸草不生的地方,另一條則通向聲色犬馬之地,然而切記你必須永遠走向野草不生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找到生命的答案。舉個例子:

有個朋友的母親,因為年紀大往生了,我告訴這個朋友,在做禱告文的時候要告訴他的母親,如果她這輩子還沒修好、理念還不清,那麼在往生這條路上可以得到最後一次機會,那就是當她看到佛祖、真主或耶穌基督來營救接引時,千萬不可以笑,要感到一點都不高興,好像沒看到一樣;相反的如果看到惡煞、牛魔王,甚至小鬼要來帶她的時候,也不要恐懼。不喜和不憂就是得道,這就是「經」,也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最後結論。

 

 

 

■不可或缺的心中經

 

 

典用最大的智慧渡彼岸,用自己的心性來結束最後的寂然,就是不生不滅。以上只是針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文名字做解釋,目的還是希望大家能從裡頭內容開始抽絲剝繭,逐漸找到生命的答案;這一套經典對全中國人,甚至全世界的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命寶典。不管信什麼教,只要是信內心的這個教,就能讓你的信仰得到健康,生命因而更燦爛,當能夠找到生活的途徑時,就是真正的「由心做佛」。